news-details
夏昊霝牧師:人來到教會是為了得著外面找不到的真理,所以真理要用與時代相容的方式來傳講。(攝影/特約記者 光晞)

「依據基督教教勢報告的統計,過去20年台灣教會的發展是蓬勃與快速。2005-2015年的堂會數是1995-2005年的2倍,總體人數同樣增加2倍,但台灣教會所面對的挑戰和衝擊也比過往更大。我們需要提早因應、面對來的更好。」夏昊霝牧師受邀在第30屆亞太兒少領袖特會中與參加者分享新時代牧養的挑戰。

與其傳福音不如成為福音

夏昊霝牧師分析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4種現象:「真」、「有趣」、「溫度」和「小確幸」。

 

就「真」這個面向來看,網紅現象和非典型的政治人物的崛起,youtuber直播節目的點閱率遠遠大過收看電視台的人數,只要口無遮攔,有話直說,不惜講錯話得罪人的按讚數會衝高和支持的熱度仍不減,由此現象可以得知這世代的年輕人對於偽善的反感,寧可要真小人不要偽君子,寧可知道你是真小人我可以和你保持距離,若是偽君子我就不知如何是好,不知道哪一天會被反咬。

 

90年出生的小孩活在平安與富裕的世代裡面,不再相信權威,相信真實活著的人。教會該怎麼做?與其講得頭頭是道,不如活出道給世人看。我們傳福音有時候會淪於把永生當特效藥要人吃下保證得救,但卻在傳的人身上看不出這種特效藥的療效。與其傳福音,不如成為福音。基督徒真實的生命樣貌是別人認識耶穌的準據。

 

用與時代相容的方式傳講真理

即將退休的60歲以上的第一代重視生存的價值,而30-60歲的第二代因著從小生長環境與生存無關所以重視存在的意義,而30歲以下的第三代要的則是生活的有趣。

 

舉燻鴨為例,第一代是研發出好吃的燻鴨,第二代會發展真空包裝讓更多人享用得到,第三代可能想要的是真空包裝打開之後,鴨子來會跳出來跑,這樣才有趣。教會有趣嗎?有趣是什麼?有趣指的不是活動,有趣指的是真理。

 

很多非基督徒來到教會不是因著教會活動很有趣才來,他們在乎的是真實的關係與關心,他們來教會是為了得著外面找不到的真理。真理要用與時代相容的方式來傳講,要用世人聽得懂的語言來闡述信仰,讓信主的神更明白神的心意,讓不信主的人聽懂了也覺得有道理,讓真理與生活高度相關、與生活貼近時,人會走進教會並留在教會。

 

我的存在是為了讓你更好

現代愈來愈多人躲在虛擬世界勝過於真實世界,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因為與其跟真的假人在一起,不如跟假的真人在一起,因為寧可面對電腦的冰冷也不要面對人的虛假。網路的匿名很多是假的,卻可以群聚跟願意說內心真實話的人一起;真實世界的人即使面對面了,說的卻是假的客套話。教會的溫度在哪裡?教會在乎的是什麼?

 

教會在乎人嗎?領導學權威約翰.麥斯威(John C Maxwell)提到一個領袖的工作就是為了讓人增加價值,這意思就是我的存在是為了讓你更好。基督徒的存在應該要身邊的人更好、讓家庭更好、職場更好、社會更好到世界更好。我們不能只在乎靈魂得救而已,我們要學習顧念人的需要。教會需要有真實的愛與實際的行動,愛是用我的價值來增加你的價值,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教會需要有愛有溫度。

 

盼望是從神而來的

現代人在大環境無可寄望,退而求其次享受自己的「小日子」,尋找生活中的「小確幸」。小確幸就是生活中微小但可以掌控的幸福。為何會如此?因為對於未來沒有盼望,因為看不到遠方只好過好一天是一天,掌握微小的就足夠了。教會應該是最能給出盼望的地方,因為我們有永恆的盼望,但一般人感覺不到。當教會倚靠的是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倚靠神時,人感覺不到盼望,因為盼望是從神而來的。

一個領袖的工作就是為了讓人增加價值,也就是我的存在是為了讓你更好。(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台灣教會的下一步

關於台灣教會的下一步如何走,夏昊霝牧師引用馬太福音28:18-20中主耶穌在升天時所提及的大使命,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建議:

 

第一、因著教會企業化的現象著重教會發展,教會要把焦點放回完成主的託付,不是追求堂會數。

第二、台灣教會應更多尊重教會整體及團隊,而非高舉領袖或個人。

第三、教會應看重與主隨時連結,注重屬靈的權柄,屬靈的權柄就是在地上綑綁天上就綑綁,在地上釋放天上就釋放,而不是單單追求屬靈的恩賜與能力。

第四、教會要走向人人皆祭司、人人佈道的方向。要成全聖徒各按其職。教會應更多看重外展而不是內聚,教會重要的不是聚會,重要的是散會。要深入各城各鄉,不只是中產階級更是各行各業。

第五、教會要看重門徒數非僅人數的增加。

第六、教會要看重聖經的教導,非僅感動而已,看重行道非僅知道。

第七、教會要看重長期的發展而不是短期的果效。

 

第30屆亞太兒少領袖特會網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