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高齡82歲仍保有赤子之心的譚維義,被稱為熱情的大男孩。

高齡82歲仍保有赤子之心的譚維義,被稱為熱情的大男孩。 (攝影/記者張嘉慧)

他的手,牽動著台東數以千計的生命。

舉家來台的青春歲月,用愛與溫暖照亮當時後山的死寂冬夜。

人生可以有多少個33年?

他的33年,全獻給了福爾摩沙。

一粒麥子不再只是一粒,已經結出許多子粒,為台灣後山寫下醫療宣教奇蹟。

他是-譚維義。

以下專訪,將帶領更深認識「台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國小教科書中永遠的譚爸爸」、「後山天使」,還有你所不知道的-譚維義的「那些年」。

阿督仔醫生 台東人的救星

東基成立後,譚維義為小兒麻痺病患動手術,前後有將近3百人受惠。

東基成立後,譚維義為小兒麻痺病患動手術,前後有將近3百人受惠。 (照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60年代擁有25萬人口的台東縣,因群山圍繞、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欲振乏力。許多居民不斷在貧窮和疾病中拔河,常因無力負擔醫藥費,在求告無門下,只能另覓民間偏方、卜卦算命…

1961年12月,譚維義一家6口自美國飄洋過海來到台,最後落腳台東。看到當時病患需要的迫切,在一次返家途中,他抬頭凝望滿天星斗,深深向主說:「主啊,哪怕我只是黑夜裡的一顆小星光,都要盡力為祢發光。請允許我建立一所醫院照顧更多病人…」

為此,譚維義返美募款,並於1969年創立「台東基督教醫院」,一路走過東基最艱苦的草創期,為當地帶來無限生機。他不僅診治病人,更擔負著傾聽、安慰的心靈捕手工作,病房中更不時傳出詩歌、祈禱聲。

抬病人、清理發臭傷口、聞膿血紗布…,不論醫院大小事,他幾乎都親力親為,甚至常塞錢給貧窮病人買營養品,沒錢時,就脫下手錶,讓家屬拿去變賣錢就醫。

譚維義不僅牽繫著後山居民的生命,更影響著幾代宣教士來台承接救人工作,成為同工醫護人員生命的榜樣。「病童們總是喊著『譚爸爸』,後來同工們也跟著這麼叫。」麻醉師耿喜音說。

清貧環境下的創意大師

無私奉獻30多年青春歲月的譚醫師夫婦,擁有清貧卻又富足的人生。圖為2008年倆人在東基歷史紀念牆前的合影。

無私奉獻30多年青春歲月的譚醫師夫婦,擁有清貧卻又富足的人生。圖為2008年倆人在東基歷史紀念牆前的合影。 (照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在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環境下,譚維義的特殊「奇技」與出人意表的巧思,常能在有限的環境中,就地取材創造變通之道,他曾將從美國帶回來的電動擠奶器,改裝成開刀房急需的手術抽吸機,令人大開眼界。

當時許多原住民常因被毒蛇咬傷延誤就醫而喪生,於是他苦心鑽研出「摩托車火星塞電療法」,利用電力破壞毒液蛋白威力,保全傷者性命,是最快速簡單的急救法。

走窄門 倚靠神

「當我15歲在芝加哥成為基督徒時,我告訴耶穌,我願意幫祂做任何事。」

生長在基督教國家,信仰對譚維義並不陌生,但15歲以前是為了「交朋友」才投入教會。直至讀到《聖經》約翰福音:「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從那天起,重生得救的他便下定決心:「要活得像耶穌。」

一封來自台灣小島的求救信,當年是這麼寫的。

一封來自台灣小島的求救信,當年是這麼寫的。 (文字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他回憶小時候搭地鐵,因為身材瘦小,總能輕易混入人群中進站而不被察覺,省去許多車費;但信主後愧疚極了,「於是我把所有欠下的債送還地鐵站。」小譚維義的行為像極了《聖經》中的撒該,得見對信仰的認真與忠誠。

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中,聖靈帶他從《聖經》中明白生命的價值,因此長大後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便決心從事醫療宣教。原本已經計畫好將自己「獻給非洲」,沒想到一封從台灣飄洋過海的「求救信」,將他送到「福爾摩沙」。

「學習中文」成為譚維義決定是否來台的唯一掙扎,但他仍謙卑跪下祈禱:「主啊,我們的目標既是事奉祢,不管多麼困難,我們都願意前往。」

 醫病更醫心

「現在老了,我雖然不記得病人的名字,但我記得每一個傷口。」

滿頭華髮、背脊彎駝的譚維義,一直為病人忙到退休那天。

滿頭華髮、背脊彎駝的譚維義,一直為病人忙到退休那天。 (照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譚維義從東基退休後,仍不時回到台灣。走在路上常有人跑來跟他說:「謝謝你當年為我開刀,救活我的命。」譚維義總會回說:「讓我看看你的傷口,我就能想起你是誰。」

以前,若有病人或家屬因為不聽從建議而喪掉生命,總令他痛心不已;當然也曾發生過失敗或不如預期結果的案例。曾經試圖挽救一位來自蘭嶼瀕死的病人,他向主大力祈禱,「但兩星期後他仍然死了,我也幾乎被擊碎。」

但奇妙的是,這位病人的大兒子,後來成為蘭嶼第一位全職傳道人。許多人提起譚爸爸也都如是說:「他改寫我的人生!」這位譚醫師,醫病更醫心。

這些經歷讓譚維義領悟出:「順服主的當下也許並不容易,可是順服後都有奇妙的經歷,和意想不到的美好結果。」

鶼鰈情深 愛家好男人

我們需要的不多,所以缺乏的很少。

譚維義全家人合影。前排由左依序為老大Sandy、譚醫師母親、老四Ruth,後排由左至右為妻子莎莉、老三Steve、老二Kathy、老五Bill、譚維義。

譚維義全家人合影。前排由左依序為老大Sandy、譚醫師母親、老四Ruth,後排由左至右為妻子莎莉、老三Steve、老二Kathy、老五Bill、譚維義。 (照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談起妻子莎莉,譚維義滿是幸福模樣。倆人在醫學院認識,因為擁有共同醫療宣教異象而結褵。

「不管多晚回家,她都會預備熱騰騰的食物等著我;不管我交給她的薪水多少,她總有辦法讓一家吃飽穿暖,還高興得分給窮人;縱使常醫院、家務兩頭燒,她仍敬愛上帝,憑藉信仰力量,將5個小孩教養得如此棒!」譚維義說。然而莎莉坦承,有時真的忍不住想抱怨,可是總會換個念頭想起他的好,如此樂觀的個性,也為她贏得「最喜樂的醫師娘」美名。

而兩人保持數十年甜蜜如一日的秘訣,就是常抽空約會,獨處時一定說感恩、激勵的話,然後一起花時間禱告。兩年前妻子中風,譚維義當時立即禱告,聖靈感動他要「凡事謝恩」,當下腦中隨即閃過的念頭卻是「不可能」,後來想到《聖經》上的話:「我與你同在直到永遠,我的恩典夠你用。」平安隨即臨到心中。現在換譚維義為莎莉煮飯、餵飯,鶼鰈情深依舊。

身為基督徒的深層意義

譚維義夫婦共同心志為奉獻醫療專長,幫助貧窮落後的地方。5個孩子也受雙親影響,在世界各地服務弱勢者,有幾位也成為宣教士。

譚維義夫婦共同心志為奉獻醫療專長,幫助貧窮落後的地方。5個孩子也受雙親影響,在世界各地服務弱勢者,有幾位也成為宣教士。 (照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醫院)

「作基督徒不僅是去做禮拜,睡醒了就回家。」譚維義說,如果基督徒只知道不做壞事、努力行善,那很可惜。

「如果你還不知道主要你做甚麼,這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上帝清楚指引,你卻不願意去做。」

在神呼召他來台灣時,曾用一段經文剛強他的心:「我還有其他的羊不在這羊圈裏,我也必須把牠們領來;『牠們會聽我的聲音』。」「我知道上帝會在前方指引道路,所以我和莎莉就不怕了!」

大學畢業以前的譚維義,一直是與疾病為伍的藥罐子,以為自己命不久已;自從立志獻身宣教後,身體越變越強壯,即使在台東服事時總是日夜操勞,體力依舊常保充沛,現齡82歲,一見到人都還是熱情以對。

回首宣教人生,譚維義不諱言,過程中有許多的難題和軟弱,但困境就像一場爭戰,在戰場上需要倚靠「同工」-上帝,祂應許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就是大利了。-譚維義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