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清泉天主堂已有54年歷史,樸實、異國風的外觀,以及美麗的彩繪玻璃,成為登山客的熱門打卡景點。(攝影/記者 都希基路)

西元1955年,西班牙籍耶穌會士孫國棟神父,將天主教從新竹縣竹東鎮傳入五峰鄉,主要佈道對象為當地的泰雅族人及賽夏族人。同年,清泉天主堂於桃山村清泉部落河床邊(現今停車場)興建完成,1963年遭葛樂禮颱風摧毀,2年後於現址重建。

教堂內11扇玻璃窗,都由駐堂神父丁松青神父親手設計,並與藝術創作上的好幫手雅威一起製作、反覆燒製而成。(攝影/記者 都希基路)

清泉天主堂哈那傳道解說教堂內壁畫、半立體木雕畫、彩色玻璃。(攝影、剪輯/記者 都希基路)

 

教堂裝飾融合部落元素

1976年,耶穌會差派來自美國加州的丁松青神父來清泉天主堂擔任聖職,藝術家出身的小丁神父,親手設計教堂裡11扇窗戶上的彩繪玻璃,教堂四周的牆面也打造成以原住民傳說、傳統生活為主題的壁畫,並以原住民雕刻、木雕裝飾教堂。

 

小丁神父曾接受天主教媒體訪問時提到,當他看到教堂灰灰的水泥牆,他就想著要怎麼把他裝飾得好看一點,於是想到他可以把聖經裡耶穌所教導的真理畫出來,但是人物都是以當地原住民為模板,會友都穿上傳統服裝成了他的模特兒。

 

他還打趣的說,「(這樣)他們沒有來禮拜沒有關係,我還可以不會那麼無聊,因為很多人都在牆壁上。」以前那些被畫的人,現在大部分都變成祖父、祖母,當他們和孩子們、孫子們看到多年前年輕的自己,「他們都覺得很有趣」。

教堂旁籃球場的馬賽克壁畫,是丁松青神父花了15年打造而成。右下圖是教堂入口處上面的馬賽克壁畫,也是小丁神父的作品。(攝影/記者 都希基路)

清泉部落民宅牆壁、擋土牆上的泰雅族傳統生活壁畫。(攝影/記者 都希基路)

 

15年打造馬賽克壁畫

對美學有自己標準及定見的小丁神父,不只裝飾教堂,連教堂外籃球場牆壁、部落景觀都成為他著力的地方。他花了15年,才將籃球場的白牆,打造為描繪聖經故事、神話故事的馬賽克壁畫。

 

丁神父追求完美的藝術家性格在這裡展現出來,他曾為了衣服顏色不對,花一星期打掉原來的馬賽克磁磚,重新選色貼上,又覺得顏色不對,再花一星期打掉重弄,第三次才終於找到合適的顏色。

 

走在清泉部落的街道上,會看到在民房的牆壁畫著泰雅族傳統生活的壁畫,那是丁松青神父為了美化部落景觀,到外面募款請部落的原住民畫家執筆所畫。

天主堂外觀,二樓是丁松青神父的住處。(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天主堂外,丁松青神父所打造的小花園。(攝影/記者 都希基路)

 

是打卡景點、也是心靈充電站

在清泉部落已待了43年,天主堂的會友、小孩早已成為丁松青神父熟識的家人,雖然他一人獨自居住在教堂二樓,「但他們常說我是他們的爸爸,感覺(就像)是一家人。」他也在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平常除了牧靈工作,還花很多時間創作,包括壁畫、彩繪玻璃、寫書,感覺這些作品都像他的孩子,每做一件就像懷孕一次。

 

在他眾多創作中,帶有異國風的清泉天主堂,不僅是登山客及觀光客的秘境打卡景點,其融合信仰、藝術、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加上丁松青神父與村民建立的濃厚情誼,清泉天主堂已成為他們重要的心靈充電站。

小花園裡的瑪利亞雕像和小水池(左圖),紀念丁松青神父的母親所設置的天使雕像。(攝影/記者 都希基路)

教堂內的彩色玻璃。(攝影/記者 都希基路)

教堂內許多裝飾、壁畫、木雕,皆融合原住民元素。左上圖為以原住民為模板的半立體雕刻畫,由丁松青神父畫在木板上,再由雅威把外型輪廓雕出來,最後才貼到牆壁上。(攝影/記者 都希基路)

教堂頂端的鐘塔,是去(2018)年為紀念大丁(丁松筠)神父所設置。左一為雅威,左三為丁松青神父。(照片提供/清泉天主堂)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