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照片提供/安夏巴)

有機會到不同的講座、校園,和一些年輕人分享自身的經歷和觀點,甚至也有學弟妹們帶著自己生涯的未知,主動來找我聊聊。我覺得很榮幸能成為這樣的角色,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一些想法的刺激,希望可以幫助弟妹們放眼望向學校以外又大又廣、無垠無涯的世界。

看著那些青澀的眼神,彷彿也倒映了從前的自己,我發現我們都曾共有「不知道要選什麼」的未知。有人起身尋找答案、有人隨著大環境定向、有人聽從他人的指引、有人陷入焦慮和徬徨。我認為不論是採取什麼行動,都沒有對錯的定義,因為人生是屬於自己的,只要能為自己負責、不造成外部成本,人生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想回到起點分享,有沒有可能......

 

其實從頭到尾人生就不是個選擇題?

首先,我得先澄清:「人生充滿選擇」,這無庸置疑;但我要說的是:「選擇不是目的,而是個通往目的地的過程」而已。

 

舉個比喻來說,雙十連假我和三五好友說好要一起出遊,於是我們先決定要去宜蘭挑戰跳傘,方才開始計畫交通、食宿與行程:因為怕假期塞車,所以我們選擇坐火車前往;因為預算考量,我們選擇下榻便宜的青年旅社等等。這些都是在我們確定目的地之後,才開始去做的考慮。這是我們規劃這趟旅程的先後順序,就好比人生面臨的十字路口一樣,先確立方向之後,才開始選擇。

 

說起來合理,然而我們卻是習慣讓選擇帶我們前往目的地,因為這是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考卷選項哪個最符合課本就選哪個、分數落點哪個學校就選哪個志願、選課系統中哪個課好拿學分就選哪堂、成績單上合格就繼續讀研究所...... 我們從小習得了一番「選」的好功夫,所以離開教育殿堂的前夕,望向校門外的錯綜複雜的現今社會,才發現一路選選選,卻不知道下一步該往何處前進。

 

選錯怎麼辦?

「學姊,你當初怎麼選這個工作?」、「夏巴,你不覺得畢業後在NPO工作,沒有學以致用嗎?」......回答過很多的問題,我十分樂意分享我的歷程,但也依稀聽出這些問題的背後,是擔心「選錯」的恐懼。

 

我們一直以來習慣選擇「正確」的答案,但如今AI的崛起,選標準答案、無錯的技能早已不需要人類勞煩,人工智慧絕對能做得比我們更快更好;跨界人才的流通,職場的規則早已跳脫學校、科系的分界,這是一個所有的知識都能google解決、多元創新勝過獨門專精的時代。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選,而是去創造,也就是說人生不是選擇題,而是一張空白的紙,等著我們填上屬於自己的答案。但悲傷的是,從小只會選的我們,逐漸失去創造的能力......

 

我的人生,我自己創造

每次和年輕人分享完,我都強調只有你自己能掌握手中的方向盤,沒有人可以替誰做決定。即便是我,也只能聽、問、給予想法的激盪,而最後的決定始終出於個人自己。但我鼓勵不要害怕選錯,因為根本沒有「錯」這回事。雖然會有機會成本,但不會只有單一答案;可能是走得比較久才到達目的地,然而沿途的風景仍有不同的收穫,甚至朝向更不可思議的未來。

 

就像我,從心愛的生物醫學系畢業後,為了面對人群及改變世界的熱情,來到看似與學術專業豪不相干的教育NPO工作。從此開始接觸各類有趣的人事物,認識許多國內外關於改變世界的想法和夥伴,甚至有機會到不同的國家旅行,還擔任教育部青諮委員的角色為台灣青年發聲,並在業餘之際經營部落格以文字接觸更多的人群。這些都不是任何的標準答案、不是既有的一套模板,完全是由我自己揮灑出來的結果。

 

畫卡填答的選題,可以用在台灣的教育,但不適用於人生。

 

不是追求高分而作答,而是朝著夢想而逐步前進。十字路口前,沒有配比的分數,只有夢想的里程數。從現在開始,不要只看數年不變的校系排行及成績科目,更多抬頭看看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選擇向左向右的依據,不是哪個才對?哪個才正確?而是哪個才是朝向心中最深的渴望。

 

(文章來源/go after kingdom

 

點我申請當盼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