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9日,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於IM教會舉辦「關鍵面對」,台灣大學社會系蘇國賢教授分享台灣社會人口變遷對教會的挑戰。(照片提供/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攝影/記者林葶熙)

經常聽到該用什麼教育或訓練方式來栽培人才,而「教會人才」的培養與世界人才有何區別?

從19世紀起,科學教育深受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與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影響,認為人是以自己為中心,追求自我歡愉、快樂、安全與福祉。科學目標即是培訓人才、滿足個人需求,但這出發點卻忽略人性另一面:滿足他人。

 

人有生存、感知、經驗、創造、意義等能力,而教育則是訓練人有認知心理、物理理解、因果歸因、物質開發、運用技術、抽象思辨等能力,因而產生大眾所認為的「人才」。然而,有些能力是無法透過教育所習得,如:人際互動、美感追求、德行養成、道德評判、尋求真理等。

 

台灣大學社會系蘇國賢教授說到,人之所以具有尊嚴與價值,是因為個人能提升跟實現別人,成為有尊嚴的人,但這是世界人才無法做到的,教會人才卻能夠達成。在信仰裡,除了發展自我,也要與人、與神建立愛的關係。這無法單獨完成,需透過團體完成,而這過程為「生成過程」。

 

他舉例,氫和氧結合後,產生成為具有影響的能力-「水」,但水的特質無法在這兩個元素中尋得。就如同聖經中所說,基督徒要成為世界的光和鹽,其中鹽是由氯和鈉所組成,但鹽的特質無法分別在兩種元素上尋得。

 

因此,教會人才不能以獨立的個體來思考,單獨個體或同質性群體無法影響世界。教會不是由每個人拼湊組成,而是一群人因著關係而彼此連結,形成猶如水和鹽一樣的影響力。「人才絕對不是獨善其身,而是要跟人結合且在愛的關係裡面,同時能夠變成改變世界的力量,這樣才是『人才』。」

 

對於現今社會變化,大多數人都談到經濟變化,但這些不是關鍵,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有巨大改變。蘇國賢從各層面談及現今的改變:技術革新造成人際溝通成本降低、關係深度與強度改變;人口變遷造成低生育率、低結婚率、高離婚率,親屬關係減低;文化與社會變遷使關係本質改變;經濟變化造成關係隔閡。

 

從多項研究調查,他談到,近年離婚率逐年增加,但對婚姻生活的滿意度隨年齡遞減,男性對於婚姻生活滿意度高於女性,教育程度愈高、婚姻生活滿意度愈高。

 

隨著社會經濟的演變,過去標準化的生命階段到現在則變得愈來愈複雜,不再按照「讀書、就業、成家」的階段依序發展,不同階段的時間長度,不但有很大的變化,彼此之間也相互重疊,生命歷程從標準化逐漸朝向更為個人化的路徑發展。

 

個人網絡由內層到外層分為情感性網絡、工具性網路、社會位置絡,愈內層代表人與人之間關係愈靠近。然而,現代則是將這些需求變為三個獨立分割的網絡。

 

根據調查發現,社會位置網絡的變化:1997年有9%男性認為沒人可與其談心,2007年上升至40%;1997年有4%女性認為沒人可與其談心,2007年上升至24%。與配偶談心的情感網絡變化:男性從1997年的64%到2017年下降至36%;女性從1997年的50%到2017年下降至29%。

 

由此可見,人對於談心、談重要事情的人際網絡逐年減低,愈來愈多人處在同溫層裡,少有機會觸及到其他領域者,而這些問題也深深影響教會信徒。

 

過去蘇國賢曾與1085位牧者做調查,經常碰到的問題有:1. 人力不足。2. 人口老化、會友靈命不足。3. 人和問題。

 

人和問題是影響教會成長的關鍵因素,表示我們不能疏於注意彼此間的人際關係。蘇國賢表示,人才訓練要從年輕人開始,不要長時間與同質性團體相處,要與社會接觸。他也鼓勵大家思考,人才外流不是壞事,而是能到各地歷練,而教會也要引進各樣人才,讓教會如同水和鹽,經由不同元素的組合而產生能夠影響世界的力量。

 

精選要聞》

「完美主義」:高度自律的自我虐待 5個方法幫助你找到平靜

失智也能就業》上帝和親友的愛讓他充滿自信 點餐、送餐、清潔都難不倒他

約伯苦盡甘來,心路歷程「九彎十八拐」 鄭博仁牧師:學習正確面對苦難和助人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