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日本Silver Wood 株式會社創新提出VR體驗,與失智者共同設計情境,讓體驗者身歷其境他們所看到的世界。(照片來源/伊甸基金會)

或許你曾經聽過這樣的話語或歷經這樣的場景,失智朋友在聚會後說「下次再見面時我可能不記得大家了」;又或老先生怕失去家人的痛苦,若是可能,願意幫失智的太太植入晶片以防走失;又或失智長輩在水果行拿走水果沒付錢店家堅持報警,還有失智長輩存款時無法設定金融卡密碼被行員羞辱等事件層出不窮,面對周遭日益增加的失智者,從個人、社區、社會到政府,該如何因應及提供協助?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平均每3秒就新增1名失智者,而台灣地區至2018年底,失智總推估人口破28萬人大關,到2065年則恐高達90萬人,平均一年增加一萬人。為維護高齡人口生活品質與尊嚴,並確保及促進其健康與福祉,伊甸基金會邀集美國、日本、澳洲、香港、台灣等國內外專家及實務工作者,舉辦「伊起活到老-2019失智國際研討會-打造失智友善社會」,針對環境設計、社區照護、照顧者支持與失智家庭協助等面向分享各國進程,共同探討失智照護的需求,以及學習交流國際軟硬體之創新服務,為台灣失智照護盡一份心力。

 

會中,伊甸基金會董事長成亮表示,老年人口增加,平均餘命延長,失智症等疾病的發生率大幅提升,失智症與其他慢性疾病或老人疾病不同,其無法辨認與表達自身需要與問題,讓照護變得複雜,若能透過以建立社區照護網絡出發,透過整合性照顧資源提升自我照顧能力,便有機會延緩長輩失能,提升生活品質並降低醫療成本。

透過VR體驗,可以增加對失智者的認識與理解,進而願意提供適當協助,共建友善社會。(照片來源/伊甸基金會)

 

失智友善社會-香港新行動

臨近的香港與台灣照護失智面臨相同的問題,如人口老化、出生率低、專業人員不足、社區不友善及照顧者缺乏喘息服務。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樓瑋群總監指出,香港2060年將有35%老年人口,比日本好一點但超越其他國家,目前則有40%的長輩獨居或老老獨居,增加失智照護風險;又因失智者及家人不願在公眾面前現身說法,所以對於失智症認知推廣更加困難。自2017年政府開始推動智友醫社同行計畫(DCSS),串聯醫院和社區,設定20間長者地區中心及4個醫管局聯網,透過「社醫合作」模式致力提供支援服務給認知障礙的老年患者和照護者,但執行後卻發現因採用原社福單位場地,健康長者無法接受失智長輩進而產生衝突排擠等問題。2018年則推動全香港認知障礙友善行動計畫,以及在社區加強照護者服務,增加人力資源。

 

在香港民間組織則有協作行動,如拍攝紀錄片、民間團體Stand by me「腦友,陪著您走計畫」透過名人MV推動、香港第一本照顧者雜誌「大人」、社群媒體推動及培育網紅”銀姑”;並有牛腩河粉店老闆在店內成立照護者據點,比起咖啡店,更符合香港老年人的飲食習慣易於聚集。

 

失智友善社會之台灣進程

針對台灣失智照護進程分享,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明,台灣在2017年12月底公告的失智症政策綱領2.0中,與世界衛生組織失智症全球行動計畫一樣,將”提升大眾對失智症之認識及友善態度”列為策略之一,並由衛福部國健署持續推動,於全台22縣市展開失智友善宣導、設立失智友善示範社區4處、訂定國際失智症月、舉辦失智者「I CAN」翻轉活動,讓失智者從以往接受照顧角色變成幫助服務他人、貢獻自我能力者。另從今年開始,由勞動部補助推動「失智就業服務和友善職場」,讓失智者也可以進入職場工作,幫助年輕型失智者工作復建,以及聘用失智者成立諮詢顧問小組提供建議,從失智者角度協助社區更加友善。

 

日本社區失智照護-銀髮專用住宅「銀木犀」

至於日本的社區失智照護現況,日本Silver Wood 株式會社社長Mr. Tadamichi Shimogawara分享旗下直營的銀髮專用住宅「銀木犀」,其採用租賃方式出租給住民,其中九成皆失智朋友。在硬體建設方面,與其他許多養護機構冷漠封閉的環境不同,「銀木犀」銀髮住宅採感性設計打造如家一般的友善空間,如門不上鎖、長輩可以吃喜歡的東西、自行外出、自己進食、收拾餐具等,因為這才是家的感覺。還有機構為了避免失智長輩跌倒骨折需承擔風險,進而剝奪老人家自理能力,造成依賴性越高,但「銀木犀」的作法是跟長輩在銀髮住宅共享樂趣、共享風險,此外「銀木犀」還創立工作環境,提供長者社區服務與工作機會,同台灣現今推動的失智者就業服務的概念相同。在銀木犀設有一間雜貨店,由長輩擔任店員,附近小學生放學後都跑來雜貨店買零食,長輩可以藉此跟小朋友互動,甚至創造一個月高達50萬日圓的銷售紀錄,長輩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身心理皆獲改善,情緒更加穩定。銀木犀的食堂還開放給社區居民用餐,餐點跟長輩一樣,彼此熱絡交流;最近一樓還開設涮涮鍋專賣店,長輩開心在此工作,還可邀請朋友前來享用。

 

Silver Wood 株式會社自2017年創新提出VR體驗,目前全球已有3萬5千人參與,VR實境是與失智者共同設計,將他們看到的影像內容真實化,VR中設有各種不同情境如車站、車廂內或朋友家中等,讓體驗者身歷其境失智者所看到的世界,以增加對失智者的認識與理解,並願意提供適當協助,共建友善社會。

伊甸基金會舉辦「2019失智國際研討會」,美日澳港台等國內外專家及實務工作者共倡建構友善社會網絡。(照片來源/伊甸基金會)

 

台灣地區從照顧者的角度探討失智友善社會

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安老所所長陳維萍以一個長媳、家中聘請外勞、從事老人服務工作25年的經驗,分享照顧85歲失智婆婆的照護需求階段變化,與社會的支持系統與困境,共可分三個時期:一、輕度失智期,首重社區對失智者的理解與協防,如婆婆在市場一直買地瓜葉回家,卻沒遭店家阻止,這是因為老闆欠缺對失智者的認知;其次是結合失智者的喜好與生活習慣,自宅內預防退化的健康促進,如婆婆以前做生意最喜歡數字,就請外勞跟婆婆玩賓果遊戲;還有社區因人行道的高低差而導致的意外風險與就醫困難。二、中度失智期,則需友善的醫療環境,醫事人員認知能跟進,以協助失智者順利就醫;對聘有外勞的家庭,能逐步放寬日間照顧中心的限制,如外勞不能陪同長輩至日照中心;還有強化失智者的輔具運用,避免失能的雙重困境;三、重度失智時期,極需在宅醫療適時支持,避免照顧者的錯誤判斷,以及更多團隊進入社區,減少失智又失能者的就醫困境;最後則是安寧照顧者該有的準備協助。

 

而從主要照顧者角度看失智友善社會,台灣失智症協會亦分享家屬聯誼會榮譽會長周貞利親身經歷,針對外部支持作一探討,周貞利照顧失智婆婆與父親超過10年,並與家人朋友一起認識失智症,他們的關懷鼓勵,是周貞利的精神支柱。她提出失智友善社會組成的面向包括友善商家,如失智長輩婆婆拿了商品沒付錢,或是重覆購買東西,店家可以告訴家人或是更換商品;友善銀行對於失智長輩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物時加以耐心協助;在友善社區中,家中長輩外出時大樓警衛可以通知家人,路人看見長輩失去方向感或穿著奇異加以幫助;友善司機可協助失智者找回家的路,友善醫療針對失智者不確定的候診時間心感不安可提供陪伴;友善娛樂則是不要剝奪失智者如欣賞演唱會、音樂會等活動權利,不要排擠他們。周貞利呼籲全民對失智症有所認知,就可以自然接納、包容、協助社區中失智者,失智友善社會可以成為失智症共同照顧的力量,減輕家屬負擔、甚而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則從「家庭照顧者支持網絡與失智友善社區」方向探討,根據「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照顧者每天平均照顧時間是11.1小時,每位照顧者平均照顧人數1.1人;照顧者女性佔61%、男性39%。家總提出對家庭照顧者的服務理念,是因為家庭照顧者是「因為一段照顧事件」所形成的弱勢族群,沒有任何人應該因為另一個人的倒下而過度犧牲,不區分被照顧者的疾病類別,因為主角是家庭照顧者;而現行的長照2.0更不是在訓練更多家庭照顧者,而是鬆綁解放家庭照顧者。家庭照顧者通常會面臨身體、心理、工作、社交、經濟、家庭關係的壓力與影響,近年來政府將失智照顧關注視角轉至家庭照顧者,除委託家總建置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並打造全國家庭照顧者支持網絡,從大至友善照顧環境小到友善照顧社區,讓被照顧者感到安全、受尊重、歸屬感、自主權,而照顧者不會感到被歧視、不一定要成為一個專業照顧者、不會因照顧方式被評價而有壓力、可以獲得協助與支持。

 

此次研討會產官學研界與會人數共271人,分享會後心得表示,樂見會議中達到翻轉社會大眾對於失智友善社會觀念之效,即不過於強調服務對象的類型,而是以「人」為主體出發,打造適宜的軟硬體服務方案,進而營造每個人都能安居的社會。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