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基督教研究智庫於上週六(5月25日)於和平長老教會舉辦神學人圓桌論壇II「眼光與品味—神學人看美」。(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論壇由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林鴻信教授擔任主持人,他於開場時引用神學家加爾文的一段話:「大自然是呈現上帝榮耀的劇場,人被造在這個劇場裡面,是為了要觀賞上帝的榮耀」。加爾文似乎天天都可以從大自然中感受到上帝的榮耀,也體會到人被造的目的就是能夠辨識出上帝的榮耀、歸榮耀於神。林鴻信認為,基督教信仰不只在人的生命中帶來改變,它也提升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有更好的鑑別、鑑賞能力。

做基督徒本身就在活出上帝形象之美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彭盛有教授以「活出基督形象之美—巴爾塔薩」為題,分享瑞士天主教神學家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的神學美學。巴爾塔薩被譽為廿世紀「歐洲最博學的人」,是教會史上首位全面性、系統性闡述上帝榮耀之美的集大成者。他的神學美學以基督為啟示中心,指出道成肉身的基督就是上帝形象之美的展現。而基督徒並非擁有某一套美學,乃是「做基督徒本身就在活出上帝形象之美,活出基督的絕倫至美樣式」。

 

巴爾塔薩認為啟蒙運動過分高舉人的主體性與理性,且在現代知識學的本體論分化下,導致美與真、善及存在本身的疏離。美或美學的現代性困境與危機,正是源自於對神聖上帝的遺忘和缺席。

 

面對這個失去生命激情、對生活感受麻木、逐漸失去觀看世界真相能力的世代,巴爾塔薩呼籲基督徒重新反思「教會和基督徒的美」。在他眼中,「成為基督徒正是一種形象」,基督徒受召作為基督身體的一員,藉上帝所賦予給每一個獨特個體的生活方式、工作責任、福音使命、屬靈恩賜,以及在教會、在世界大舞台中的事奉,彰顯基督形象之美。

 

洞察真假虛實,學會欣賞謙卑人子的簡樸之美

台灣神學院賴弘專教授則以「發現聖經靈性的深邃之美—彌爾頓與失樂園」為題,從英國詩人彌爾頓(John Milton)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討論「真理之美」。彌爾頓被公認為十七世紀英語世界最偉大的詩人,其史詩鉅作《失樂園》藉由聖經古老的創世故事而激發豐富的文學想像,全心全力追求真理,以管窺天堂之美。

 

《失樂園》以史詩體裁歌詠撒但的墮落、人類起初的樂園生活、最終背叛上帝而被逐出之悲,更預示基督因順服帶來拯救的「大逆轉」。唯有透過聖靈更新的工作,在禱告與認罪中,我們才有可能看穿詩中自詡英雄的撒旦,洞察其霸氣外露之下的真假虛實,學會欣賞謙卑人子的簡樸之美。

 

活在媒體以想像力激發感官、創造真實的時代,人們需要上帝將光明照進人內心的黑暗,引導我們看穿虛假的表面,看見真理之光。

 

清教徒「敬虔」的美學發揮重大文化影響力

浙江大學曾劭愷教授則分享「清教徒的美學」。17世紀的清教徒重視「敬虔」,總讓人聯想到不苟言笑、乏味無趣、不食人間煙火的戒律主義者,但事實上,他們雖反對奢華、強調勤儉,卻非常重視生活品味。這群講究生活的人,催生了文字優美的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Bible);清教徒博德利推動讀書運動,建立了牛津大學圖書館;本仁約翰的杜撰著作《天路歷程》,開啟了英國文學特有的「想像」(imagination)傳統。他們均為現代文學打下重要基礎,發揮重大文化影響力。

 

三一上帝是至美的源頭

台灣神學院陳寬義教授以「三一上帝是至美的源頭-愛德華茲」為題,分享其對美國第一位本土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的研究。愛德華滋不僅是神學家,而且是美國大覺醒運動的重量級佈道家,他對上帝的徹底敬畏點燃了大復興的熱情。愛德華茲非常欣賞自然與生命之美,確信上帝是至尊至美(excellency)的生命泉源,超越一切的美,具有無限價值,是所有生命和美的源頭,因此全宇宙之美正是上帝美善榮耀的反映。

 

他進一步地看到,愈互相融洽、彼此和諧的事物愈美,尤其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相通相應、休戚與共,正反映著三一上帝的至尊至美。因此,上帝是一切美善的絕對衡量標準,這美呈現在基督身上以及福音當中,使祂的子民盡心盡力歸榮耀與上帝,唯有聖徒才能辨別出這真正的美,而這樣的美成為教會復興的偉大驅動力量。

 

屬靈的品味要在聖靈裡被培養

在交叉對談與觀眾回應中,主要交流多集中在「美如何幫助信仰在生活呈現」。曾劭愷教授表示,現在的時代不認為有客觀的美,所以今天玩創意、玩概念,設計者在心裏找不到共鳴,沒有美只有創意,作品經常只剩概念,而沒有美感;所以,首先要先接受有客觀的美-就是上帝。

 

彭盛有教授則認為,現在的人重視實用,不看重本質的問題,然而基督信仰有核心的對象-耶穌基督,他是真善美的客觀主體。基督的形象若反應在我們身上,我們就反映美,在教會生活中,生命得著轉變,展現跟隨基督的形象。

 

賴弘專教授則提醒,彌爾頓受文藝復興的影響,肯定圖像式的表達,但因著信仰他知道語言的墮落,他從古典文學提出具體的圖像,但最後基督信仰幫助他破除圖像的偶像化。《聖經》所表達的就是一種文學形式的美,例如:「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詩篇34:8);在〈雅歌〉中也用許多事物的美表達對神聖上帝的渴望。

 

陳寬義教授談到,屬靈的品味要在聖靈裡被培養出來,而在苦難中有動力回轉向上帝;就好像吃到好吃的東西,會有熱情介紹給別人吃,傳福音也是一樣。

 

最後,林鴻信教授呼籲,開拓植堂是「量」的增長,而神學美學的學習是信徒「質」的成長,是生命的改變和提升,教會需要健康的平衡。

 

【更多基督教研究智庫活動請按我】

從左起分別是林鴻信教授、曾劭愷教授、彭盛有教授、陳寬義教授、賴弘專教授。(攝影/記者都希基路)

 

精選要聞》

別被溫水煮青蛙! 羅邦明牧師:4個方法,助你成功抵擋誘惑、勝過試探

自小口吃嚴重,如今成為電台主持人 陳英如:神讓我的生命如「雲彩飛揚」

情緒管理5大訣竅 要「建構真理的世界觀」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