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近年全球食物價格飆升,對貧窮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香港對貧者事工很有負擔的城市睦福團契譚李麗芬紀念中學合作,推行「有機種植社區關懷行動」,由學生種植有機生菜送給區內食物銀行及基層家庭,藉此探訪、持續關心他們的需要,加強社區連結。

而另一家關心新來港人士的新福事工協會亦設立有機農莊,一直提供機會讓隱蔽青年健康成長、協助新來港婦女融入社區。看看這兩個耕作事工,如何回歸地土,為人們栽種出盼望與意義。

譚李麗芬中學的天台花園。      (照片提供/時代論壇)

在水泥森林中進行小規模耕種已不是新鮮事,但有沒有想過香港學生也能在校園種菜,而且是上百棵生菜?去年12月,屯門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師生就在校園天台的耕地,親手收割種植數月的上百棵生菜,然後逐一包裝,送往附近社區的食物銀行,以及基層家庭手中。

事實上,基於永續發展、回歸綠色生活及環保等概念,近年不少人在狹小的城市中開闢空間實踐有機耕種。譚李麗芬紀念中學亦於2003年取得優質教育基金,開闢校舍天台作為耕種之用。

起初,耕地是以科學研究為主要目的,但近年透過參加獎勵計畫,便正式進行有機耕作,讓區內長者參與,後來更讓學生一嚐「下田」滋味。不過,向來種植的成果,都是學生自己享用,但去年該校與城市睦福團契合辦「有機種植社區關懷行動」,開始將學生種植的農作物,與區內家庭分享。

在贈送生菜時,學生藉機與街坊分享有機種植、永續發展的理念。部份學生更會與睦福同工將蔬菜送到行動不便或較年長的街坊家裡,學生更當場煮菜給長者享用,表達關心。雖然一棵生菜,對貧困家庭的實質幫助不算大,但那份雪中送炭的心意,就相當可貴。該校校長方順源說:「由自耕自吃至與人分享,正如《聖經》所言『施比受更為有福』。」

送菜到基層人士的家

城市睦福團契總幹事鄺玉婷表示,為基層家庭送菜、煮菜只是最小部份,最重要的是跟他們分享生命:「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社區,希望能互相關心、鼓勵,讓社區內能有生命喜悅的聯繫。」

在贈送生菜的過程中,涉及物流的程序,需要不同的安排,鄺玉婷希望將來可安排接受食物的人,也反饋參與關懷,例如有駕照的社區居民,因失業而暫留在家,就能協助運送蔬菜。

中華基督教會長沙環基道堂也參與其中,包括去年12月的探訪和聖誕節活動,未來5年還有福音事工的配搭。此外,睦福亦會把家庭個案轉介教會,鄺玉婷解釋:「同工、教會的義工,會很自然與受助者分享神的愛,為他們禱告。過程中也有人參與探訪、跟進,繼續關心。」

城市人已遺忘的東西

新福事工協會的創姿園農莊。      (照片提供/新福事工協會

致力新來港人士的新福事工協會,則以有機農場服事社區及進行保育工作。該會在06年於其生命導向中心附近設立「創姿園」農莊,目的是以土地孕育生命、發揮創意和培育人才,為弱勢社群創造工作培訓機會和推動創意環保觀念,又為社區學校、教會團體、企業及大眾提供各項生態活動,透過接觸大自然,體會造物主的奇妙。

創姿園在過去多年來,推動「有機青年計劃」,給隱蔽青少年有機會接受職前培訓,發掘個人興趣和潛能,以品格教育為基礎,使他們能健康、自信成長,並以耶穌作生命最大的見證。

新福總幹事梁友東牧師指,過去已有20多人參加過為期九個月的計劃,「年輕人學習從無到有,荒涼到開拓,每日在大自然中搏鬥,更從中習得管理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有些年輕人因此對耕種建立了興趣,甚至成為創姿園的同工學員。

由於創姿園附近的客家村住有不少獨居長者,新福派出年輕人和義工探訪,並提供義診、舉辦嘉年華會及福音見證等;另一方面創姿園舉辦客家文化工作坊,由長者示範製作客家擂茶、茶果等,並口述歷史,保留傳統客家文化。

「土地是神的創造,能夠培育生命,透過生態、文化保育,人可以找到價值和意義,這是城市人已遺忘的東西。而不同人士到農莊,看到神創造的奇妙偉大。」梁友東說。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