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與惡》編劇呂蒔媛說到:「不要輕易劃標籤在人身上,再貼對錯好壞之前要先去了解(對方)。」(攝影/記者林葶熙)

金鐘編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蒔媛於2019全國基督教青年泰培歐聚會中分享,談論在戲劇中所帶來的議題思考。

呂蒔媛原為電視製作人, 40歲之後為了要陪伴孩子因而轉走編劇之路。2010年以《牽紙鷂的手》獲得第45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2015年因《出境事務所》再次獲得第50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她在近期的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台灣與海外華人社群中掀起一股熱潮,更引發大眾省思。

 

2015年6月27日,八仙樂園粉塵爆炸案震動整個台灣社會,爆炸現場血肉模糊的景象、傷者的痛楚哀嚎、群眾的驚惶、救護車驚心的鳴笛聲....,這些消息透過媒體與網路迅速傳遍整個台灣。呂蒔媛說到,看見這些消息一方面感到痛心與憐憫,另一方面也憑著專業編劇敏銳的嗅覺,開始好奇探查這起大型公安事件發生的緣由,並曾在臉書上詢問編劇界的朋友:若從不同角度該如何看待此一事件?

 

八仙塵爆啟動呂蒔媛寫《與惡》的動機

八仙塵爆事件發生後,網路上有許多訊息傳出,有正面的看法與負面的論斷,各人有各人的角度,這些訊息與評論讓呂蒔媛感觸良多,因為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與經驗值上考量。

 

於是,她向公共電視台提出,想藉由一齣戲劇闡述以某一重大社會事件為背景的故事,呈現事件發生與處理的過程,每一位參與者各自從自身角度提出論述。呂蒔媛說,她很早以前就在思想當這類事件發生時,當怎樣找到療癒與解決的方法。

 

她本想從八仙塵爆事件來編寫劇本,後因在網路上看見一則談論隨機殺人事件的報導,這篇文章引發呂蒔媛進入更深層的思考,設想若是從犯罪者的視角來看事情,或是遇到犯案者所遭遇的處境與困難時,我們是否能夠承受同樣的壓力?我們是否也有可能犯下同樣的罪行?

 

此外,作為母親的蒔媛,在面對孩子犯錯時,深深體會到處罰無知者是不能真解決問題的,必須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勇敢面對問題,關照各個不同的角度,找出適切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於是呂蒔媛撰寫的劇本,就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觀看尋究一個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之雛形於是誕生。

 

一樣事件 不同眼光

「我們沒有辦法看到一個人的全貌,只能看見事情的脈絡」,呂蒔媛說,她決定從隨機殺人事件中的被害人、加害人、旁觀者等角度來編寫這部劇本。

 

呂蒔媛坦言,在編劇過程中她花了許多時間做田野調查,與司法界、媒體界、精神醫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者互動;她研讀了許多相關書籍,也參酌法院審理案件的過程,深度挖掘每個人看事情背後的心態和陳述,使得整齣戲劇呈現的層面細膩而真實。

 

呂蒔媛在影視界工作多年,熟稔媒體新聞運作的過程。《與惡》中,許多場景談論到媒體角色的重要性。現今的媒體平台多元,但是在這速食化的時代,媒體為搶收視率,新聞的報導往往片面、重複且無法深入。新聞會影響人們的思考,甚至導致單面及淺碟式的思考。

 

《與惡》也探討犯案者的心態和動機。許多人容易因著媒體報導的緣故,對於精神疾病有著刻板印象。她在劇中提到精神疾病中的「思覺失調症」,讓大家看見在台灣隨機殺人事件中,不少犯案者是因精神疾病所導致,在諸多殺人案件中,其實僅止有5%的兇手是真正有嚴重的暴力傾向。

 

黑白之間的漸層

呂蒔媛分享,她自己過去是個黑白分明的人,但成為母親後開始學會換位思考,會檢視自己因過去生命的經歷帶來甚麼樣的的影響,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懂得自己為何感到生氣;為何在與孩子起言語衝突時,會生出厭惡對方的心,而這一切並非她想要的,也不是孩子想要的。母親,是她編劇生涯中最熱愛、最興奮也是最困難揣摩編寫的角色,但也是她學習最多和感恩最多的身分及角色。

 

呂蒔媛表示,她從未想到過《與惡》這部戲會帶來如此大的影響,但她內心深知是上帝在幫補這齣戲;其中有些內容雖然可能對於曾經遭遇過類似事件的人會產生二度傷害,但這部戲確實促成了台灣社會大眾學習對話,試著換位思考,放下對立。

 

這也讓大家明白,對立只會拉遠彼此的距離,造成更深的誤解。呂蒔媛說,「不要輕易貼標籤在人身上,再貼對錯好壞之前要先去了解(對方)」。當《我們與惡的距離》換位思考而弭平時,也就能更加貼近《我們與善的距離》了。

泰培歐營會所有與會者合影。(攝影/記者林葶熙)

 

精選要聞》

充滿「天福與神蹟」的夜晚 辛班尼牧師:聖靈是沒有限止、沒有止盡的耶穌,祂就是主的靈

八個禱告,幫你許下一個美好的感情生活!

高雄大八餐飲集團暫停營業 林啟安:耶和華收取了,仍要讚美感謝神!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