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酸葡萄文化」其實內心裡就是不希望別人被鼓勵、被誇獎。(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我們的社會上有一種與天國文化背道而馳的「酸葡萄文化」,就是「見不得別人好」的文化。這種風氣比較傾向在別人有一些不錯的呈現時,常常想要潑冷水...

例如,我們看到有些人在網路上講了一些事、表達了一些言論,或常見在公司或家裡提出了一些看法,就有人會為了證明自己的思想更完整、更全面,就針對他的評論加以批評,或許是一、兩句別人沒有講到的話,或是一整段中也不是特別重要的閃失。

 

因為「酸葡萄文化」就是看不慣大家一面倒的按讚,所以一定要找個不同的角度加以批評,其實只是想要顯出他講的論點不完整,然後證明一件事─我才是更全面的。

 

舉個例子,聖經中不是有一段提到「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的教導嗎?但就是有人會在一群人很開心、很喜樂的時候,在旁邊酸酸地說:「哇,有這麼高興啊!?有沒有想過還有很多人沒飯吃啊?」有一天,當有人正在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為著一些悲哀的事情難過時,一定又會有人跳出來說:「理性一點好嗎?一定要這麼情緒化嗎?這麼情緒是要怎麼做事啊?」


我們在做國外宣教的時候,一定有人跳出來說:「台灣都沒傳完,為什麼去國外?先傳福音給台灣人吧!」

 

當我們在服事台灣偏鄉的時候,也會有人跳出來說:「台北市基督徒比例這麼低,你為什麼不好好在台北市傳福音就好。」

 

這就是「酸葡萄文化」會做的事情。這樣的文化,美其名是補足或者是表達得更全面,其實內心裡就是不希望別人被鼓勵、被誇獎。

 

重現耶穌文化

之前我們提到施洗約翰,從施洗約翰和耶穌之間的榜樣,我們真的能學習到一些功課。當施洗約翰還沒看到耶穌做任何事情之前,他就說:「這個年紀比我小的年輕人,將要來的這一位,能力比我更大,我連給祂提鞋都不配。」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心胸和肚量?當時這位偉大的佈道家,居然為還沒有開始服事的木匠之子舖路,把球做給祂,不一枝獨秀,他心中只有神的國,想到有一天因著耶穌的服事,神的國會更大的被擴張,他的心沒有嫉妒,只有喝采。

 

耶穌也是,祂其實可以順勢就把這個舞台主場發言權完全拿下,並且風光地開始祂自己的事工,但是你看聖經怎麼記錄這一段:

 

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或作:禮)。」於是約翰許了祂。(馬太福音3:15)

 

祂大可把所有的功勞都歸給自己,但祂選擇謙卑的讓施洗約翰來為祂施洗,為著施洗約翰所做的把尊榮給他。其實耶穌是神的兒子,祂根本不需要這麼做,但是祂沒有華麗出場,沒有搶了約翰的風采,仍然盡了祂該盡的責任。

 

你有沒有發現,為別人所做的喝采,對耶穌而言,是該盡的責任,是最低的本分,而我們是否更應該學習這個功課,改變酸葡萄的文化?

 

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哥林多前書12:2123

 

(原文出自你吃的鹽跟我吃的飯不一樣

 

追蹤盼世代Instagram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