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是今年8月7日即將發行的「臺灣教堂郵票」的四間教堂之一。(攝影/記者林子騫;圖片來源:中華郵政官方網站)

文化底蘊深厚的台南府城,座落許多充滿故事的歷史古蹟,基督信仰亦無缺席其中。位於中西區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於1860年代設教、1902年首次建堂落成,是全台最古老的教會之一,不僅見證了發展史,頗具特色的典雅建築與館藏文物,也讓這兒成為遊府城必訪的景點,並入選今年8月7日即將發行的「臺灣教堂郵票」中,全台四間特色教會之一。

道路曲折卻常伴恩典

太平境教會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可追溯自英國長老教會以醫療傳道時期,1865年首任宣教師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 M. D.)來台,最先選定台南(當年為台灣府)為宣教中心,在府城西門外租屋,前為教堂、後設醫館,與助手開始傳道並免費提供醫療服務,雖門庭若市卻遭有心人士造謠,引起當地人的恐懼和逼迫,只好先離開遷往高雄。

 

看似窘迫的情境實有上帝的美意,馬雅各醫生在高雄獲得極佳名聲,並逐漸擴張領域。1868年馬雅各醫生帶著最初於府城結出的二顆果子之一高長弟兄等人,再次重回舊地,設醫館和宣教中心打下了基礎。

 

經過多次波折與搬遷,1902年台南終於建堂,台南神學院創辦人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 D.D.)負責興建,吳道源執事捐地蓋堂,完工後由英國長老教會命名為「馬雅各紀念教會Maxwell Memorial Church」,並贈予紀念碑落款於現今教會牆上。

紅磚木造舊堂(圖片來源/太平境教會提供之本報資料照片)

當時此處地號為「太平境」,地名稱「溝底仔」,在舊堂正門前有一條大溝,故被俗稱為「溝底仔拜堂」;因中間小路地段逐漸發展,此路後來被稱為「太平街」也就是現在的公園路,故教堂又有「太平境禮拜堂」之稱,二者混用了20年,因後者較文雅故終定名

 

陸續又出現許多名稱,1985年慶祝宣教120週年前夕,正式確定名稱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提醒最初宣教士遠渡重洋,為了福音的緣故,不畏險阻撒種的精神。首次建堂後,由於信徒快速增長和原建築逐漸老舊,經會友熱心出錢出力奉獻,於1954年改建為今天看到的現堂,並先後已開拓24間「子教會」。

 

目前太平境教會固定聚會人數約400人,不只有主日聚會,與社區連結的事工亦持續蓬勃發展,強健老樹不斷吐出嫩枝新葉,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祝福。

各角度觀看皆有美感,左下圖為鐘樓(圖片來源/太平境教會提供之本報資料照片,太平境教會官網)

不可不知的看點

位於交通要道、公園路上的仿哥德式建築,略帶日式現代風格,以白色為基底,由當時台灣省立工學院(今成功大學)的彭教授負責設計,耗時一年建設完成。採用古羅馬巴西利卡(Basilica)式的長方型建築形式,構造簡單樸素,予人安定穩定的力量;塔身窗戶採細長五角型,並以十字架作為窗框的主軸,與三角的屋脊堆疊出層次美感。

 

教堂主堂上方築有高達18公尺的鐘塔高聳佇立鐘塔頂端向天際延伸,設置一座十字架。早期主日崇拜時,會敲鐘提醒大家要做禮拜,現則於每星期日上午10:00、會友婚禮、聖誕節...等特殊節慶敲鐘。

 

在教堂內部二樓,放置一架具百年歷史的中型管風琴,重達12英噸。1880年於美國波士頓猶太會堂所造,1906年賣給浸信會,1963年施麥哲牧師以象徵性之美金100元購得,並贈與東海大學,最後來到太平境長老教會,是全台歷史悠久的管風琴之一。管風琴內裝了近2000支純手工打造的大小音管,共25排,音色雄厚悠揚,至今主日聚會與慶典時,仍有專人負責彈奏。

教堂內的古老管風琴(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片)

太平境長老教會內設有一處歷史資料館,館內收藏了早期長老教會主日學教學用品與傳福音時的文物,以及寫著「宇宙主宰」、「大啟恩門」等古字的百年匾額,特別以「主後一千九百有二年」做為日期用字;還有許多有趣之處,待您親自尋寶!

 

太平境長老教會可事先預約參觀,前來感受從150年前,懷抱神國夢想的馬雅各醫生,係因著2000年前耶穌為祂深愛的人們,降生來到世上並犧牲生命,這份延續一代又一代、難以超越、歷久彌新的浪漫。


(參考資料來源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宣教150週年紀念特刊,太平境教會官方網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官方網站

 

精選要聞》

我把上帝變小了? 郭俊豪牧師:請記得,上帝在等我們與祂同工

面對死亡,她首度顫抖害怕 一個討厭基督徒的骨癌病患,在無菌室遇見耶穌

「婚後約會」比婚前重要! 江兒牧師:婚後才更要談「練」愛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