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於去年針對19個差會、78間堂會、11個教派、4個福音機構分別進行跨文化宣教普查,這份「台灣跨文化宣教調查報告」由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理事長、福音協進會秘書長夏忠堅牧師,於1月31日對外公布。報告分為「差會」、「教派」、「堂會」三大調查區塊,其中包含事奉工場、差派模式、事奉狀況、宣教士財務支持來源、宣教困難及未來計畫等,呈現台灣教會現階段在跨文化宣教上的面貌。

此次調查樣本數說明。      (照片取自/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網站)

自1990年至2000年推動「2000年福音運動」後,台灣海外宣教士人數達204位,其中超過半數由召會所差派出去。但該運動結束後,台灣跨文化宣教發展資料開始呈現空白。有鑑於此,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於去年進行跨文化宣教普查,以半開放式問卷,委由各教派、機構、差會、教會填寫,再彙整統計。調查樣本,目前全台108個差會、教派及堂會,共差派552名宣教士委身跨文化宣教

差派概況:台灣跨文化宣教明顯不足

福音不易傳遞的創啟地也是許多宣教士欲深入的地方。      (照片提供/中華基督教內地會)

就差派概況而言,在台灣的差會設立,仍以西方為主,本土差會仍有待成長。此外,台灣牧者普遍對差傳認識不夠,教會缺乏和差會、宣教士合作關係的認知。

教派差出的宣教士中,召會就佔了近8成,可說是在眾多教派中,「一枝獨秀」。進一步分析教會信徒與宣教士的比例,為3170:1,顯示台灣教會的宣教士比例嚴重失衡。

在堂會部分,接受調查的78間教會信徒數(含兒童、未受洗者)共58,722人、全職傳道人459位,開拓過319間教會,其中有62間、近8成已差派出跨文化宣教士。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會眾3,000人以上的5間教會,共差派出64位宣教士;而百人以下的12間教會,雖僅差派15位宣教士,但就信徒及宣教士比例分析,「小型教會差派支持宣教士的比率更高」,因為大型教會往往過於注重自身發展,即便在本地佈道有亮麗成績,對於普世宣教卻明顯有極大的欠缺。

非洲、中東工場宣教士少 教會忽略普世宣教

就差派宣教士「事奉地區」分析,差會及教派差派出的宣教士,以投入亞洲工場為多,其次為創啟地區;堂會事奉工場則反而以創啟地最多,因為多數堂會宣教士英語程度不夠,而選擇較容易發揮的大陸創啟地區。至於美、歐及紐澳等原屬於基督教國家,多不在跨文化宣教的重點計畫內,因此宣教士投入的比例自然低。因此就整體而言,中東與非洲是最少人獻身的地區,甚至無人進駐。

台灣跨文化宣教調查報告撰寫人夏忠堅牧師。      (攝影/記者張嘉慧)

在宣教士「事奉的重點事工」上,也有一些差異。差會事工多以「社會服務」方式進行,以教義切入信仰的方式進行。教派即堂會宣教士多以「搭配當地現有教會事奉」或「建立教會」為主,重點仍聚焦在教會本身,忽略普世宣教。

至於「宣教士生活費籌措」方式,差會中約有超過6成的宣教士需自行籌措,但由教派或堂會差派的宣教士,則多由教派及教會支應。整體來說,宣教士的生活費或事工推廣經費,仍需多方籌募,因為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無法單由教會或宣教士一肩扛起。

10大困難 值得各界共同思考

這份報告反映出台灣教會應認真思考與突破的困難:

  1. 教會缺乏對差會、宣教士之合作關係認知,以為可以自行發展宣教工作
  2. 牧者普遍對差傳的認識不夠,甚至不看重
  3. 差會忽略與教會建立伙伴關係
  4. 年輕人獻身宣教者稀少
  5. 教會參與跨文化意識薄弱
  6. 經費不足
  7. 缺乏行政及推廣同工
  8. 各宗派、堂會各自發展跨文化宣教,缺乏整合
  9. 國際化及英文環境不足,不易重視跨文化宣教
  10. 偏重堂會發展,輕忽普世宣教

論到未來差派計畫,多數教派欠缺未來計畫,堂會體系規模小,以短期宣教或災區救援事工為主;差會因為主責宣教事工,所以具有長遠及多元性計畫,重點包含:大陸少數民族福音化、設立跨文化宣教訓練學院、加強對東亞、緬、印、穆斯林地區宣教、推動跨文化宣教異象、建立教牧的宣教培訓班、推動差傳教育、建立差傳資訊庫及教育資源中心、舉辦大型差傳聚會等…10多項。

欲詳看整份「台灣跨文化宣教調查報告」,可上專屬網頁(直接點入)。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