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我們已經看見,禱告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但在各種禱告之間,也有真實、不可化約的差異。這把我們帶回到以下問題:禱告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樣來定義它,才能理解為什麼在人們的生活中,它無所不在,同時又能真正在禱告的忠心操練上成長?

 

從聖經的觀點來看,禱告幾乎普世的現象並不令人吃驚。所有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創世記一:26-27)。帶有上帝的形像,意味著我們被設計是要來反映上帝、與祂建立關係的。這就是為什麼十六世紀的改教家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會寫到「神聖之感」(divinitatis sensum)――即,所有人都擁有對神的感受。「人心因他的本能多少意識到神的存在」,因此「宗教的種子撒在所有人心裡。」其他神學家也認為,這個神聖之感就是禱告之所以在人類中間如此普遍的原因。《羅馬書》一章第19-20 節說,我們看一看世界就能得出結論,有某種偉大的力量創造並維護了它。一次軟弱和不安的經歷,可以把這種原始的知識激發成呼求幫助的禱告。

 

英國神學家約翰.歐文(John Owen)也相信,所有人裡面都有禱告的天然衝動,它「原本就在自然律中」,是一種「對那一位神聖存有的自然、必要、根本的承認。」他還補充表示,很多非基督教宗教和文化,在禱告上的勤奮程度,都讓基督徒感到羞愧。約拿單.愛德華茲補充說,「上帝有時樂意垂聽非信者的禱告」,不是因為祂有任何義務,而是純粹出於祂的「憐憫」和「主權的恩慈」;愛德華茲為此引用了聖經的例子,即上帝在《約拿書》三章垂聽了尼尼微人的呼求,甚至也垂聽了邪惡王亞哈的呼求(列王紀上二十一:27-28)。

 

考慮到這些所有因素,我們可以把禱告定義為一種對上帝的認識之個人性、交流性的反應。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某部份對上帝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有一種無法否認的感受,知道自己需要在更高層面上、比他們無限偉大的某物或者某位。禱告就是尋求對那個存有和現實做出反應,並與之建立聯繫,就算僅只是對著空氣呼求幫助。

 

我相信,這就是所有人類禱告的公分母。然而,因為我們的定義是把禱告理解為對上帝認識的一種反應,這就表示,禱告深刻地受到那種認識的程度和準確度所影響。雖然每個人都可以有一種神聖之感,但加爾文觀察到,我們都會將那種神聖之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願望重塑,除非我們的上帝觀是透過聖靈和聖經得著糾正和澄清。

 

所以,禱告是對上帝的認識的一種反應,但卻表現在兩個層次之上。在一個層次上,禱告是一種要向外尋求幫助的人性本能,根基於一種非常一般性和失焦的上帝感。它是一種溝通的努力,但卻不可能會是真正的交談,因為它對上帝的認識太過模糊。但在另一個層次,禱告可以是一種屬靈的恩賜。基督徒相信透過聖經和聖靈的能力,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可以得著澄清。從我們藉著相信基督,被聖靈重生的那一刻起(約翰福音一:12-13;三:5),聖靈就向我們表明,我們不只是上帝的臣民、也是祂的兒女,而且我們可以與祂交談,因為祂是我們的天父。(加拉太書四:5-6)

 

直覺禱告所要求對上帝的認識,源自直覺,通常出於自然(羅馬書一:20)。但是基督徒對上帝的認識帶有言語的清晰,是藉著聖經的話語及其主要資訊――即,福音。聖經是上帝活潑的話語,我們可以在其中聽到上帝對我們說話,我們也可以有禱告的反應,雖然我們不應該把這只是稱為「反應」。藉著聖言和聖靈,禱告變成了回應上帝――這是完整意義上的交談。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臉書專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