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魏玉琴老師為中華福音神學院道學碩士、衛理神學研究院靈修神學碩士以及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所神學博士,曾任中國主日學協會教材主編與教育部經理,現為國際讀經會台灣總會的兒童主日學教材主要編寫者之一,結合實務與最新研究撰寫教材。(圖/記者林子騫)

教會「兒童主日學」的時段和內容,應如何安排較妥?學生若不配合指示怎麼辦?如何讓兒童將所學落實在生活,甚至能出去行動、傳福音?魏玉琴老師認為,面對種種問題可回到根本,先釐清「兒童的靈命塑造」!

一、 什麼是「兒童的靈命塑造」?

1. 什麼是「靈性」?

人人都有靈性的需求,「靈性」使一個有限的人想要超越自己,與那「比自己更大的」相遇。魏玉琴老師解釋,人渴望生命活得更豐盛、能夠給出愛、追求永恆的價值,或接觸到真善美的事物會產生驚嘆,以及面對比自己更大的存在時,敬畏感從內心油然而生,這些都是靈性生命的表現。

 

生命會被追求的事物,以及所處的環境形塑,有些提供正向的形塑,有些相反。許多宗教有操練靈性的方式,連非宗教人士都有靈性操練之道,例如養生、運動、藝術…等。

 

人的內心總有無窮的渴望,只有當找到永恆無限的神,才能真正滿足;若用其他事物想取代神,填滿內心的空虛,該事物便易成為「偶像」,衍伸「成癮」的問題。

 

基督徒的靈命塑造,以耶穌基督所啟示的神為終極價值,根據神創造人的心意,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靠聖靈的能力與神聯合,在信仰群體內,有意識地發展與神的關係,以成為基督的樣式(效法基督)

 

2. 兒童有無靈性?

教會歷史中,許多靈修大師在幼年就有屬靈經驗,也有很多人回顧自己首次的屬靈經驗(包含對大自然的敬畏感、自發性向上天祈禱…),是在幼年時期;但許多兒童的「靈性」經驗,經常被成年人忽視或當作幻想。

 

魏玉琴老師認為,靈性是人性的一部分,兒童從一出生就是人,不僅很早就有屬靈經驗,也渴望了解屬靈的事物,會好奇:我從那裡來,往那裡去?有沒有神?

 

3. 兒童是天生的朝聖者

魏玉琴老師提到,根據近代兒童靈性的研究觀察,兒童的靈性經驗往往在「非口語層次」運作,像是藝術、遊戲、動作與感官,甚至比成年人更有優勢。

 

兒童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也想知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屬靈經驗有何意義。成人若能善加引導這些經驗,就能幫助兒童更早「直接與神建立關係」,並充分參與在神國中

 

4. 靈性透過「關係意識」表達

「兒童靈性培育」就是幫助他們體驗—他們的存在是出於上帝,與上帝相遇、意識祂的同在,並在生活中感受祂的真實、值得倚靠。「靈性經驗」始於神,而非父母;神會主動接近兒童,使兒童感知「不只是我」的超越時刻

 

這種時刻可從遊戲、藝術的表現,或身體的反應觀察到。聖經也記載類似的情形,例如馬太福音21:15「…小孩子在殿裡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透過聖靈,在信徒群體的處境,促進並讓兒童理解與回應這種關係

 

5. 兒童靈命塑造的目的

讓兒童能完成神在他們身上的心意、傳承群體的信仰,並具備面對當前文化的挑戰,和開創未來的能力。魏玉琴老師提到讀經會兒童主日學教材中,最新一期歷代志的教材內容:聖經記載的以色列領袖,許多是從年幼時就成為受膏者,在成人的輔助下,很早就開始承接使命,成年後帶來復興,領導人民回應神的呼召。

10月26日「國際讀經會台灣總會」假高雄靈糧堂場地,辦理兒童主日學師資訓練,上午魏玉琴老師分享「兒童的靈命塑造」信息與Q&A,下午陳佩玲老師示範新一季教材與趣味手工實做。(圖/記者林子騫)

二、今日兒童靈命塑造的挑戰與危機

1. 大環境的思潮

許多年輕一代拒絕權威,跟著感覺走,不相信有絕對的真理,因而許多事沒有標準,但他們會擁抱故事傳統。教會可透過「故事」給予引導;並改變權威式的教導態度,與兒童「一起學習」。魏玉琴老師提醒,成人須認清自己並非「真理的代言人」,而是「真理的跟從者」,只是比兒童更早認識基督信仰的人。

 

2. 過度填滿與刺激

孩子失去獨自靜默、留白的時間。因此,需加強他們「深度思維」、推理發問等機會,教材應以「啟發」為主,提高他們的好奇心與主動發掘的精神,減少「填塞」式教學

 

3. 過度強調分齡事工,世代缺乏交流,難傳承信仰

「教養孩童」不只是核心家庭的責任,也需「整體會眾」共同形成集體的信仰見證。

 

三、形塑兒童靈性發展的策略

1. 故事

魏玉琴老師認為,兒童的身心、認知發展階段,最適合以故事教導。故事形成一個宇宙,形塑聽的人。聖經的故事能幫助人理解神,因此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深度反思與回應聖經故事,也留下聖靈說話的空間

 

故事也能讓人發現自己活在宣教使命中,從而塑造人生方向,與現實生活產生連結。此外,故事也能幫助人面對困難,處理負面情緒,和發展道德與人生價值。教師應萃取出聖經故事的教義,在故事結尾為兒童統整,並幫助他們回憶、思考

 

2. 以「儀式」實踐轉化

魏玉琴老師解釋,「儀式」是一群人一起做的事,涵蓋教會、家庭、屬靈操練、戶外自然探索…等多種面向,都能有著力點。

 

3. 建立良心教育生態的群體

以正式的「學校化教學」與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文化濡染),帶來整體會眾的教育實踐。作法如:

 

(1) 裝備父母更新

父母的品格對子女影響甚大,所以要祈求神聖靈的同在和接受裝備,成為傳遞神恩典的媒介。

 

(2) 建立教會成為兒童堅強的後盾

魏玉琴老師提醒,不只成人在形塑兒童,兒童也在形塑成人,彼此互相造就。

 

(3) 促進世代交流與彼此服事

每個世代都有其優點,與有待進步之處;更多的交流能彼此學習,促成更大的進步,期望教會中的成人,能給予兒童多一點包容接納。

不只成人在形塑兒童,兒童也在形塑成人,彼此互相造就。(圖/魏玉琴老師 提供)

常見問題

師資訓練上午課堂最後的問答時間,現場主日學老師提出以下常見問題:

 

1. 如何啟動小學生,在生活場域(例如:校園)中傳福音?

魏玉琴老師認為,「觀察與經驗」是兒童主要的學習方式,最好的方法是跟著父母去探訪、分享見證,當他們看多了習以為常,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就知道該怎麼做

 

此外,兒童擅長「行動」、用身體表現,教師可設計簡單的信息或手工,鼓勵兒童與同儕分享。

 

2. 兒童因進入成長尷尬期,不願配合跳舞或上台服事

魏玉琴老師建議,先回歸根本—「為何而做」教導兒童了解服事神的核心原因和目的,讓他們思考,也給聖靈工作的時間,再由孩子自行做選擇。每個人的敬拜方式不同,也許不願配合在唱詩歌時做統一的動作,但他們仍可能從心裡對神歌唱;沒反應不代表沒有聽見,所以教師不必因此感到太挫折。

 

3. 主日學教材內容太多,一堂課教不完

以「國際讀經會台灣總會」發行之兒童主日學教材為例,因服事眾教會故而會提供較豐富的內容;但主日學老師不一定要「趕完」全部內容,寧可少教,也要留時間空間引導學生思考「教師自己要先感動,上課時真實地流露出來,而不只是『講課』,因此課前準備十分重要!」

 

「國際讀經會台灣總會」發行的兒童主日學教材,邀請到多位裝備扎實並具豐富兒童事奉經驗的牧者、教師所編寫,特色包括:

 

(1) 五年走過聖經六十六卷

不僅納入故事性較高的聖經經卷,而是全面性教導孩子六十六卷聖經;不只講故事,更要深入淺出地講道,讓古老的聖經在現今世代彰顯大能!

 

(2) 內容活潑並強調生活應用

①歡樂破冰:豐富的活動,展開學習樂趣!

②主題信息:忠於聖經、加入歷史與地理背景、搭配繪本與見證。

 

(3) 附信息PPT及學生本功能

提供精美信息PPT;教材手冊亦將「小組討論」及「趣味時光」頁面獨立,老師可依需要自由影印給學員。

 

(4) 不定期舉辦師資訓練

①示範帶領教材活動,裝備當季教材的聖經真理。

②適時安排專題訓練,例如:兒童聖誕佈道。

 

(5) 家庭祭壇好幫手

教會若同步採用《每日研經釋義》,則全教會有一致的聖經學習進度,對家庭祭壇帶來助益。

 

◆教材詳情請進國際讀經會網站查詢:https://www.su101.net/archives/2049

(圖/國際讀經會台灣總會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