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他們一出生就與網路緊緊相連,父母面對的挑戰也是空前,教養對策與我們這代不同。(圖/Shutterstock)

根據學者研究,i世代與你我想像的不同,出生於「後網路」時代,他們完全沒有「前網路」時期的記憶;是有史以來享有父母最完全保護的一代,他們重視安全、不喜歡派對、晚熟、有較長的青春期…身為父母、師長與牧者的挑戰卻也比以往更多更大。生長在數位時代的他們,我們又該如何來因應他們所面對的環境,在其中求生?

甚麼是「i世代」?根據漢東尼(Tony Reinke)在福音網站Desiring God分享,「i世代」也稱「Z世代」,是出生於1995年至2012年,大概介於現年6至23歲的孩子。漢東尼不諱言,罔顧談論這個年輕世代、或忽視資訊趨勢,都不是身為牧者或師長、父母所應該有的態度。

 

這個世代出生於網路商業化的1995年之後,成長於「數位」環境,是與智慧型手機「緊緊相連」的一群。他們沒有任何「前網路」時期的記憶,身為父母的我們,的確比以往面臨到更大更多的挑戰。

 

這代青少年的趨勢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珍.特溫格(Jean Twenge)對於i世代做了廣泛研究,在其報告中歸納,她說相對於其他世代,這世代的孩子更加安全;大多數這代的孩子是在父母嚴密保護的環境下長大。根據傾向,他們更能「自我庇護」(自我保護隔離)的一代。特溫格的數據顯示,i世代的青少年比其他世代更「宅」、不熱衷派對、約會、取得駕照、飲酒、抽菸、會繫安全帶駕駛、不輕易嘗試性關係。

 

雖然某些部份聽起來相當正面,不傾向重複前世代有的「愚蠢行為」。但特溫格也解釋,綜觀這些觀察得出一個潛在的行為傾向:他們更加晚熟(延後成年)、且有較長的青春期。

 

5個特徵

伴隨著延後成年與較長的青春期,他們會有以下幾點特徵:

 

1. 他們是智慧型手機的原住民

根據調查,美國孩子取得第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平均年齡是10.3歲。大部分都是父母的二手機,但是當他們到了12到17歲之間,接近80%的人都能人手一支。

 

2. 他們永遠掛在網路上

i世代不會花很多時間在工作、從事志工、學生活動、以及功課上。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在家上網,由於同儕與團體的驅策,在虛擬世界中很少下線。

 

3. 他們很世俗

在i世代中,會有更高比例的人不會參加任何信仰活動,因為他們的父母也多數沒有宗教信仰。

 

4. 他們透過零碎資訊來認識他人

他們能善用社群媒體的零碎資訊來經營人際關係。作者坦承,自己沒辦法從虛擬資訊把某人做聯想。但是i世代青少年卻能輕鬆自然連結,他們利用零碎與數位資訊來了解彼此。

 

5. 他們有覺醒

不像「千禧世代」本質上的樂觀,i世代因有全球景氣蕭條的成長背景,他們顯得更悲觀、對社會緊張局勢更加敏感。

 

i世代所面臨的挑戰-樂觀與自信掩蓋了線下真實的脆弱。

從特溫格的研究與各界統計中,我們也觀察到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世代的孩子偏高的憂鬱傾向。2012年到2015年這三年之間,美國青少年憂鬱問題攀升了21%,其中女孩更加嚴重,上升了50%。青少年上升的自殺率更加凸顯了這個問題。

 

這是i世代的矛盾,線上的樂觀與自信掩蓋了線下真實的脆弱。特溫格說:「形容i世代是幾十年來有最嚴重心理健康的一代並不為過,而這種惡化的罪魁禍首就是智慧型手機。」。科技是他們人際關係的幫手也是幫兇。

 

給父母的12個建議

作者認為,當我們談到青少年與網路的問題,就要更加實際,以下是他所提出的12點建議:

1. 延遲接觸社交媒體,愈遲愈好

社交媒體造成一種兩難。這已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但輕易以「斷線」讓孩子遠離社交媒體,他們可能認為「沒有人生了」。我們要幫助孩子看見這個矛盾,讓他們知道若濫用,將使他們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2. 延遲接觸智慧型手機,愈遲愈好

一旦讓孩子接觸了智慧型手機,當他們透過Line與臉書或IG等平台,父母對他的掌控力就開始打折了。尤其這些平台容易使他們暴露在色情對話與男女關係的誘惑中。

 

3. 在家中,控制上網

掌握家中網路的控制權,有需要才上網。或者甚至不裝設家中的wifi,孩子有需要時再由家長分享熱點即可。

 

4. 在外面,不用智慧型手機聯繫

對於6-12歲的孩子,儘量不要讓他們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市面上都有販售智慧型手錶、或僅提供通話功能的手機、或有GPS定位功能可連結至父母手機的APP裝置都可取代智慧型手機。

 

5. 隨年齡增長,步步高升

很多家長犯了一個錯誤,認為智慧型手機是唯一的通訊選擇。當然不是。應該讓孩子知道,智慧型手機只是「最高級通訊方式」,在此之前先可以其他裝置代替。隨這年齡的增長,從平板、非智慧型手機、電腦….等一步步,等到適當年齡,在將智慧型手機給孩子使用(作者建議15-18歲)。

 

6. 對於任何年齡,所有3C(包含手機、平板、電腦)禁入臥室

或者,也可以設定一特定時間,如早上8點到晚間8點,這段期間是3C休息時間。固定在某的地點統一充電,不要在孩子房間充電。

 

7. 建立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合約

當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建立使用規範。讓父母也能登錄,也使他們知道違反使用規則將隨時停用手機。對於過早讓孩子擁有智慧型手機的父母,現在開始訂定規範仍不遲,畢竟您是付帳單的人。

 

8. 觀察孩子對數位時代的反應

作者分享自己三個i世代孩子對於使用資訊的方式,各有偏好與不同。一個是Youtube迷,可重複看某個網紅節目40遍。另一個孩子喜歡玩樂器,從Youtube自學烏克麗麗、鍵盤、黑管,完全不花任何一毛錢。每個孩子對社群媒體的反應也不相同,有人朋友多達5千,也有人只要有5個好朋友。我們可從旁觀察,依照他們的特質來教育。

 

9. 重新將親子關係放在關懷上

智慧型手機不會發明新的罪;它只是凸顯了生活中原本存在的試探。它只是將所有舊的試探賦予了新的吸引力與接觸方式,而數位時代只是更快速地暴露了父母在教養上的懶惰。

 

假如我們的青少年無法從耶穌基督得到安慰,他們只好從別的地方尋找,手機成癮只是其中之一。所以讓我們在每日,懇求聖靈打開這些孩子的心,讓基督的價值超越這些所有俗世之上,這是身為數位時代父母的當務之急。

 

10. 開啟數位的門徒訓練

若偶而只是丟幾句經文給孩子是不夠的,在數位時代管教青少年需要全備的神話語,因為我們所面對的都是心的慾望,作者認為這反而可開啟一個為青少年門徒訓練的新契機。

 

11. 在家庭中,恢復晚餐與假期儀式

重新設定家中一個晚餐或度假的「手機放假」時段。如果能晚餐時間,全家人在餐桌上討論一天所發生的事,輕鬆愉快,能大大掃除一天的壓力。

 

12. 繼續建造教會

根據統計,美國現在的i世代是最寂寞的一代,甚至比72歲以上的人還要孤獨。特溫格相信,是智慧型手機造成了他們的孤獨,在iPhone問世以前並非如此。對於牧者來說,要繼續建造禾場。

 

有了身邊各式高科技,我們可以不再需要彼此。智慧型手機充其量只能當作「止痛藥」,短暫解決自己孤獨的感覺。現今青少年最需要的,不是新的規定、新的手機、或規範限制。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能委身的信仰團體、在基督裡成長、並獻出己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