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北浸信會頌恩堂邀請到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的職能治療師鄭佩均分享《健康不藍調–憂鬱症》。(攝影/實習記者王馨慧)

台北浸信會頌恩堂在11月《活力講堂》邀請到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的職能治療師鄭佩均分享《健康不藍調–憂鬱症》,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現今社會老年罹患憂鬱症的問題已經不容忽視。

根據資料估計,進入到2026年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年長者漸漸面臨許多「失去」,像是身邊朋友接著離世、子女出外打拚少了見面機會,又或是要接受身分上的轉變,原先在職場有令人尊敬的頭銜,但是退休後只是「爺爺」或「奶奶」,如果調適不過來,就容易陷入憂鬱的情緒中。

 

在這快速老化的社會,大家會注重養生、延壽,政府也會宣導預防失智及延緩失能,但是很少提到老年憂鬱症的防範,但光是在台灣的發生率加上復發率就高達20%,許多人會認為這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因此容易忽視,或是將老年憂鬱跟失智搞混,也就無法對症下藥。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

 

憂鬱症不是老化的正常現象

憂鬱症是種生理性的疾病,因為大腦缺少俗稱「幸福賀爾蒙」的血清素,所以沒辦法擁有快樂的感覺,「老年憂鬱是很容易治療且可以治癒」鄭佩均強調,憂鬱症不像失智症只能延緩,它是可以靠吃藥治療的,但如果拖太久有可能還會引發其他疾病。

 

鄭佩均提醒「心中鬱卒不一定代表得到憂鬱症!」感到心情低落有可能是憂鬱情緒作祟,憂鬱情緒和憂鬱症最大的差別在於,憂鬱情緒只會讓你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不去做該做的事,但憂鬱症會讓你覺得自己什麼事都無法做。鄭佩均分享自己的奶奶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後,即便有高達98%的成功率,她還是無法接受進而引發憂鬱症,這讓平常都有養成游泳習慣的奶奶,連碗筷也拿不起來。

老年憂鬱高危險族群。(攝影/實習記者王馨慧)

會讓社會大眾將老年憂鬱跟失智症搞混的主因是,老年憂鬱會引發假性失智,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失智症患者不可能記得自己忘記的「事件」,而憂鬱症的狀況是會記得自己忘了「某件事」而感到焦慮,鄭佩均舉例常聽見患者說「上周我煮飯的時候,竟然忘記要加什麼料」,這就只是記性退化的症狀,並非失智症。

 

老年憂鬱症相較成人憂鬱症難發現的原因,是因為老年人認知功能出現障礙,無法清楚描述憂鬱症狀,認為這些情況都是老化會出現的症狀,或是可能覺得罹患憂鬱症是件丟臉的事情,所以不願就醫治療,加上親友也降低對年長者的期待,常常認為「他們老了,沒關係」,將這些症狀合理化為老化的自然現象。

 

判斷失智或是老年憂鬱

失智症狀是漸進式的,沒有辦法確定確切罹患的時間點,但是老年憂鬱是快速變化的,可以很明顯知道某個時間點開始出現變化;失智症在衣著上較不適切,像是正反面穿錯、冬天穿夏天衣服,而老年憂鬱可能只是穿著顏色稍顯黯淡的衣服,或是比較不注重服裝儀容。

 

另外失智症比較不會承認自己有失智症,反而會想掩蓋自己的缺損,但是老年憂鬱會意識到自己的缺損;兩者最大差別在於憂鬱症會較多抱怨身體出現狀況,還有憂鬱症的健忘是可以治療的,但失智症無法。老年憂鬱不是合併著失智症出現,就是成為失智的前兆,所以預防老年憂鬱是很重要的。

 

老年憂鬱的預防

除了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外,要維持人際來往,可以參與教會活動維持社交;還要找到生活目標,人活著不管在什麼年紀,很重要的就是要有目標,鄭佩均舉例就像小孩上學總是爬不起來,但是要校外教學時總是起得特別早,當年長者找到動力,就不會只待在家裡昏昏欲睡。

 

還要培養「或許有可能」的思考方式,練習去思考所接收的資訊是否都是正確的,刺激大腦活動,要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不去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思考法」,並且多多正面思考。

 

最後鄭佩均提醒如果身邊有年長者正在面對老年憂鬱,要去同理他們的感受,「我們不會要一個沒有腳的人站起來,所以我們也不該勉強一個沒有血清素,無法感到開心的人,要他開心起來!」多多陪伴,鼓勵他們去做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

 

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心裡憂愁,靈被損傷。-箴言15:13

 

持續看到暖新聞,為你的生活帶來祝福點我奉獻


精選要聞》

當我們不再勇敢! 走出舒適區的5個聖經應許

患恐慌症的無助低谷更貼近神 王繼忠牧師:發展、成全恩賜,先恢復「真實」的身分

如何面對批評? 12個提醒幫助你好過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並且為我們加油打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化為百倍千倍的祝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