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金炳三牧師分享「建立無牆的教會」信息。此次主辦單位為:高雄市基督教福音聯盟協會、高雄牧者同工聯禱會、高雄牧者合一禱告會;並由以斯拉事奉中心協辦,上午場約100位牧者同工到場參加。(圖/記者林子騫)

既然不鼓勵抽菸,為什麼這間教會還要設吸菸區?教會歡迎酗酒及生活習慣不整潔的人嗎?金炳三牧師提醒,我們認為的喜樂,跟上帝的喜樂很可能不一樣;應當回歸「教會的使命和存在的目的」,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來思考和做決定,避免本末倒置。

今(12月18日)於高雄武昌教會舉辦之「建造教會研習會」,邀請到韓國嗎哪教會主任牧師金炳三牧師主講。上午的主題是「建立無牆的教會」,同日晚間19:00-21:30「城市聯合禱告會」,歡迎各位弟兄姊妹參加。

 

教會「不能不存在」的命定是什麼?

金炳三牧師所牧養的嗎哪教會,會友人數目前超過萬人。但他首先強調,每個地區和教會的狀態不同,以下他分享自己教會的脈絡和做法,不一定適合其他教會。然而我們必須從更高的角度思考:我們的教會,是上帝非要不可的嗎?

 

金炳三牧師解釋,「教會」發展的歷史並不長,從耶穌的門徒在五旬節領受聖靈以來,僅短短2000多年;然而在這之前,即使沒有「教會」,上帝仍能執行祂的工作。金炳三牧師因此更深入探討:我這間教會「不能不存在」的命定是什麼?最後他得出:若教會不宣教,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綜觀教會歷史,從初代家庭式的「宣教型」教會,隨著人數越來越多,需要一間「建築物」,牧養從四面八方來的人,成為「事奉、牧養型」的教會;因建築慢慢老舊,因此開始裝修,變成「維持型」的教會。最後再到「博物館」型的教會,特別到歐洲旅遊時,常安排參觀美麗雄偉的教堂,但信仰的功能性已大幅降低。

 

因此金炳三牧師提醒,除了應回歸初代宣教型的教會,當我們在「傳福音」時,也要檢視:到底我們是傳「教會」還是傳「福音」?

 

「使命」中心或「建築物」中心?

教會中的基督徒是「共同體」,但一般我們想到某某教會,會想到該教會的「建築」,還是「信仰共同體」?若注重在教會建築,則「主人」是主任牧師或長老;但若教會的主人不是耶穌、沒有耶穌的領導,神的能力就無法彰顯。

 

換句話說,教會的「聚會」是一種「耶穌運動」,而非僅僅是「人」的聚集。金炳三牧師認為,教會的能力不在於聚集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做成神的工作」;應以「使命」為中心,而非「建築物」為中心。以建築物為中心的教會,一點點的「不方便」就會令人無法忍受、紛爭頻繁;但若是以「使命」為中心,人們會為了使命而願意忍受一些不方便。

左上到右下:高雄聯禱會主席力宗暐牧師引言;由台北純福音教會主任牧師張漢業牧師擔任翻譯;高福盟執行總幹事劉進展牧師帶領禱告;開場敬拜。(圖/記者林子騫)

金炳三牧師分享,當嗎哪教會從傳統轉型為「宣教型」教會的過程中,也發生過許多磨合。當時教會約有6500人,大家一起花了兩年時間禱告,並請每一位會友在紙條寫下「教會的使命」的想法,貼在一起。最後得出該教會存在的理由有二:1.為下個世代預備 2.為了不信主的人而存在。

 

金炳三牧師認為,基督徒來到教會不是為了「享受」,而是帶有「使命」;應以「上帝」為中心,非「教會」為中心。他舉一位知名牧師為例,當教會建堂、鋪上美麗的地毯,但有特定族群進教會常踩髒地毯,因此教會長老希望該族群別再來教會。然而牧師告訴大家:「若因為會弄髒地毯就不讓他們來,那我寧可把地毯收掉。」

 

金炳三牧師表示,當嗎哪教會訂出「為下個世代預備」的使命,也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凡事以「兒童」為出發點考量,例如優先將教堂空間讓給兒童使用,因此現在該教會兒童數量特別高。但兒童較容易破壞物品,便有人希望在貴重樂器的四周設禁區,避免小孩誤用造成毀損。金炳三牧師則認為,既然這間教會以兒童發展為優先事項,就比樂器更重要;若兒童因操作錯誤造成樂器毀損,再換購新樂器即可。

 

該教會第二個使命—「為了不信主的人而存在」,也帶來了突破性的作法,例如設立產生不少非議的「吸菸區」。金炳三牧師解釋,起初是一位教會姊妹提起丈夫有嚴重菸癮,因教會聚會往往超過一個小時,但丈夫無法忍受超過一小時不抽菸,所以每次載妻子和孩子來教會後,便獨自坐在車上等候、不進教會,讓她感到非常可惜。

 

金炳三牧師與眾人討論這件事,有人提議在教會設「吸菸區」並願意免費奉獻。如此一來,煙癮較大的人仍有機會聽到福音,他們在吸菸區裡的直播電視,一邊聽詩歌、聽信息。因此,吸菸區不是鼓勵吸菸,更期待他們能因聖靈的大能帶來改變、成功戒菸!

 

以「耶穌」為中心,還是以「教會」為中心?

金炳三牧師指出,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熟悉律法,卻被耶穌稱為「毒蛇的種類」,因為他們沒有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如此教會容易朝獨權、專制的方向發展。

 

他舉例,有一次他與一位身陷低潮的弟兄,搭同一部電梯時,對方趕緊摀住口鼻,因為喝了許多酒、全身散發酒氣。金牧師告訴他不必如此,這位弟兄問:「牧師,我喝酒了,還能來教會敬拜嗎?」金牧師告訴他當然可以!因為在上帝的眼中,這位年輕人是非常可貴的。

 

金炳三牧師藉此說明,以「耶穌」為中心的教會,和以「教會」為中心的教會,有很大的不同。

金炳三牧師分享,觀念的改變為其教會帶來許多突破性的做法,與激勵人心的見證。(圖/記者林子騫)

分散的教會

另外,金炳三牧師也思考:教會是「聚集」的地方,還是「分散(差派)」的地方?畢竟耶穌也會聚集人們,但當有一大群人跟著耶穌時,他對眾人說要捨己、揹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祂時,人們一個一個離開,畢竟不是這麼多人想揹十字架。如此看來,若耶穌希望「聚集」人,就不會說這些話;耶穌要訓練人成為「門徒」,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門徒。

 

從使徒行傳第2章到第8章的脈絡也可看出,當耶路撒冷於短時間內,信徒超過8000人時,逼迫就來到,使人分散各地,進而在各地都有新的教會誕生。因此金炳三牧師認為,既然焦點在於教會「存在的目的和使命」,所以他希望在逼迫來到前,先自願性將教會的人分散。

 

他舉例,從兩年前他開始推行「會友一個月至少一次不要來嗎哪教會」,他列出了附近大約100間規模較小的教會,希望會友有時能去參加這些教會的主日聚會,並將當週奉獻交給該教會。一開始90%會友不願配合,畢竟是因為喜歡來嗎哪教會才成為會友,所以後來金炳三牧師刻意將每月一週的主日聚會調到星期六,讓許多會友該週星期日,不得不去其他教會。

 

兩年後,鄰近多間教會在嗎哪教會會友們的支持下,逐漸茁壯。金炳三牧師坦言,他最初做此決定並不容易,畢竟要面對會友可能流失的問題,但總比上帝的災難降臨、迫使大家不得不分散好。當別間較小的教會因此成長,可以想像這是討上帝喜悅的事。

 

「我們認為的喜樂,跟上帝的喜樂很可能不同;但若選擇討上帝的喜悅,上帝也會更大使用我們。」金炳三牧師見證,兩年後不僅附近教會成長,嗎哪教會的人數亦不減反增!這讓他深感,有時候信徒比牧者更知道教會存在的使命。

 

金炳三牧師強調,重點在於以基督的心為心,才能使用上帝的原則、方法,進入上帝的恩典當中。並不是每一間教會都要做一樣的事,但鼓勵大家更多地思考「教會的使命」和「存在的目的」。

 

最後金炳三牧師分享,「能力」在於聚會結束後,門徒「分散」在各自站立之處,所發揮的影響力。他舉例,馬來西亞凌昌文牧師牧養的教會,從最初7人到2000人,如今該教會仍無全職傳道人,連身為醫生的凌昌文牧師,本身白天也要行醫,服務對象著重伊斯蘭教族群。因此金炳三牧師勉勵,「服事」和「生活」是沒有區別的,期待分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基督徒,都能過著「見證福音」的生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