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馬偕博士來台140週年佳美腳蹤之旅。

淡水是北台灣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充滿濃厚的藝術與人文氣息,這一切可追溯回140年前,一位從加拿大遠渡重洋的宣教士來到這裡。自此之後,不論在宣教、醫療、教育各方面,開始有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第一站:馬偕博士登陸處—淡水河口

馬偕博士淡水登陸處。

馬偕博士淡水登陸處。 (攝影/記者吳佳玲)

1872年3月9日,馬偕博士(偕叡理牧師)從滬尾,也就是今日的淡水河口登陸。當時,他舉目向北向南觀看,然後遙望內陸,內心非常滿足、心神寧靜,並且聽見有一個聲音清楚的對他說:「這地方就是了!」(This is the land!)他就此選擇落腳淡水,展開他的醫療宣教服事。他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如此寫道(1872年4月7日):

「我再一次與祢立誓,就是痛苦至死,我一生也要在此地被祢差用,願上帝幫助我。」

(上圖)淡水基督長老教會;(下圖)馬偕租屋發跡處。

(上圖)淡水基督長老教會;(下圖)馬偕租屋發跡處。 (攝影/記者吳佳玲)

第二站: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同年4月,他設立第一間淡水教會,也是今日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的前身,現在的禮拜堂建於1933年,哥德式的教堂,一直是淡水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第三站:馬偕租屋發跡地

接著,馬偕開始在租屋處為民眾診療,當時的租屋處位於淡水教會旁,現今的馬偕街24號後方的斜坡上。現址為一般民房,目前無人居住,內部顯得殘破、凌亂不堪。

第四站:馬偕故居—小白宮

直到1875年,馬偕博士於真理街興建寓所,俗稱「小白宮」,直到他病逝前都居住在此,至今寓所仍被完整保存於真理大學校園內。

馬偕故居是一間三面迴廊的西班牙式白堊建築,由馬偕親自設計監工,建材由廈門購入,優美的建築造型佇立於淡水埔頂,遠眺淡水河及觀音山,擁有極佳視野,環境相當素淨清幽。

滬尾偕醫館。

滬尾偕醫館。 (攝影/記者吳佳玲)

第五站:滬尾偕醫館

1879年,馬偕從一位英籍醫師購買醫館,於3月15日開工,同年9月14日偕醫館正式落成。中法戰爭時期,馬偕博士在此救治傷患士兵達數百人。如今偕醫館部分已改為咖啡廳。

第六站:牛津學堂

1882年,馬偕在現今的真理大學校區內,創設北台灣第一所西式學校牛津學堂,作育英才無數。

第七站:淡水女學堂及婦學堂

兩年後陸續開辦淡水女學堂,首開台灣女子教育風氣之先,直到1907年才改制為女子中學。為顧及改制後的失學婦女及訓練教會女宣道婦,於1910年由吳威廉牧師設計建造婦學堂,如今已成為淡江中學校史館。

牛津學堂。

牛津學堂。 (攝影/記者吳佳玲)

淡水女學堂。

淡水女學堂。 (攝影/記者吳佳玲)

第八站:淡江中學八角塔

馬偕之子偕叡廉牧師,承襲父親遺志,成立淡江中學並擔任首屆校長,並於1925年6月落成校內代表性建築「八角塔」,又稱「信望愛塔」。

第九站:馬偕墓園

1901年6月2日,馬偕博士因為喉癌逝世安息主懷,最後埋葬於馬偕墓園,就此長眠於淡江中學校園內。 馬偕在台的30年,身處傷寒、霍亂、瘧疾流行的時代,自身也曾為瘧疾、麻疹、水痘所苦,差點喪失性命,更被居民冠以「鬍鬚番」的稱號,在路上不時遭受糞便或異物攻擊。即使有許多的困難與攔阻,他卻從未因此而放棄,只有感謝上帝: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121:1-2

第十站:馬偕大雕像

馬偕雕像。

馬偕雕像。 (攝影/記者吳佳玲)

為感念馬偕博士對於台灣的付出,淡水區公所於2001年,馬偕逝世100週年之際,設立馬偕大雕像,並訂立每年6月2日為淡水區「馬偕日」。

馬偕博士不只傳揚基督信仰,建立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他所建立的醫院和學校,更成為台灣現代化的里程碑,將醫療、宣教與教育的發展,做了最完美的結合與體現,不但轉化北台灣的屬靈空氣,對啟迪民智、開通社會思想,都有深遠貢獻。 下次來到淡水,除了吃喝玩樂之外,不妨循著馬偕博士的佳美腳蹤,來一趟別具意義的宗教與古蹟之旅!

【建議參觀路線】

馬偕故居-小白宮。

1.馬偕博士登陸處(淡水老街金色水岸)>2.馬偕大雕像(馬偕街)>3.滬尾偕醫館(馬偕街)>4.淡水基督長老教會(馬偕街)>5.馬偕租屋發跡地(馬偕街)>6.淡江中學八角塔(真理街)>7.馬偕墓園(真理街,淡江中學內)>8.淡水女學堂及婦學堂(真理街,淡江中學內)>9.馬偕故居(真理街、真理大學內)>10.牛津學堂(真理街、真理大學內)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