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程大洲期許大家多一點體諒,關照急迫需要物資或需要被幫助的民眾。(圖/程大洲弟兄 提供)

針對近期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所延伸的社會問題如:爭購物資、無薪假、人際關係負面影響…等,專家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核心因素,並提出應對方式,將面臨的危機變成轉機。

不安全感與「從眾效應」

英國SP優勢諮詢/洲界國際顧問全球合夥人暨台灣區總經理、同時也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學碩士的程大洲,於受訪時表示:「我覺得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人們處在一種『不知道何時疫情才會真的穩定』的恐慌之中,加上媒體的大肆渲染,甚至世界衛生組織這種權威性的機構,都錯估中國的疫情程度時,民眾會傾向做使自己覺得有安全感的事。」

 

他舉例,瘋狂買口罩、囤積衛生紙…,這類覺得靠自己至少能做到、最低限度安全感的事,就會引發心理學所謂的「從眾效應」。亦即,大家雖然都不確定「口罩是否真能保護自己」,但卻因媒體渲染,導致「似乎得做點什麼」的從眾心理。特別是海島心態的台灣,更是會有「怕物資不夠」的不安全感,導致容易「一窩蜂」的狀況。

 

「如果接下來的疫情真能得到控制,民眾對於未來的恐慌就會降低。」程大洲觀察到,這次普遍認為,民眾可能因為經歷過2003年的SARS疫情,所以對新冠病毒疫情的防範有較高的警覺,所以對未來不穩定因子的焦慮感,還沒有到達「全民性恐慌」的程度。

 

但他也提醒,如果接下來台灣有任何一間醫院,爆發一定程度的規模感染,加上媒體再次沒有注意而導致過度渲染,那就比較有可能出現因為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而導致的中小企業大規模裁員,進一步造成民眾的銀行擠兌恐慌;此外,為了要自保,會做出更多囤積基本民生物資的不理性行為。

 

對於民眾來說,如果是因疫情而導致的失業、減薪或無薪假,也會產生更多的社會與家庭問題。例如中國大陸現在就面臨了「不復工沒錢花,復工沒命花」的社會恐慌情境;但也因為媒體的收縮報導,程大洲在上海及北京的朋友,許多還沒有真實感受到疫情擴散的嚴重性。他們被停工,心理上雖覺得「錢未來再賺就有」,但情緒上仍開始產生了不少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價值低落的問題。

 

從危機中尋找契機

程大洲建議,在台灣的我們,能藉由這次疫情可能造成的影響,讓自己沈澱思考:「人生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工作的價值是什麼?如果有一天真的要面對死亡,是否能像吹哨人李文亮醫師般,挺身為信念活出生命價值?」

 

這次也有被治癒的病患分享,在醫院被醫療人員如至親般照顧;他們甚至願意忍受與家人隔離,只為要堅守台灣防疫的最重要防線。反倒是許多親人的眾叛親離,才是令他們無法接受的。

 

所以,人會有疾病在所難免,最難醫的往往是心病。程大洲期許,如果大家能多一點體諒,關照急迫需要物資或需要被幫助的民眾,多一點善的循環,那麼台灣會讓全世界看到的,不只是防疫做得好,更是在物資需求的調度,以及民眾的素質上,亦具備世界級水準。這樣一來,不只能降低群眾恐慌、避免從眾效應,也會減少社會家庭衍生的可能問題。

 

您可以成為今日報的祝福!讓福音機構得人如魚點我奉獻

今日報開新平台了!跟我們一起加入Telegram吧


精選要聞》

新加坡神召會恩典堂主任牧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官網勉勵:「黎明前總是最黑暗,仰望主的信實」

不是富二代,仍歡喜養育五位小孩! 林建忠夫婦:當家庭的「順序」對了,其他就能很順

內在情緒誰人知? 打破你心中5個「堅固營壘」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