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的母親黃采仙於2月23日安息主懷,她的一生經歷大風大浪,依舊在主裡活得優雅自如。(圖/新店行道會提供)

20多歲嫁給青年軍官,神命定她走上一個不平凡的道路。她在戰地醫院產下一子,也懷著僅幾個月大的張茂松牧師四處逃亡,最後在槍林彈雨間,看見遠處高空的巨大十字架,她默默地流下淚來,若此生被命定不平凡,她仍要將自己獻給神…

在戰地奔波,生死一瞬間

1919年(民國8年),黃采仙(張茂松牧師的母親)生於湖南,20多歲時嫁給了遠房親戚的青年軍官張聞聲,兩人家庭皆是當地望族。民國29年,法英軍隊在中南半島被日軍擊敗,為避免日軍從越南入侵雲南,張聞聲所屬的52軍被緊急調派雲南支援,槍砲無情、連年戰事緊張。

 

一年後,黃采仙在雲南一間醫療缺乏的野戰醫院裡,生下她與丈夫第一個孩子─滇生。戰地衛生條件差、日夜高溫炎熱,產子不久後得了產褥熱。當年沒有藥醫,產褥熱完全有可能致死,她說:神並沒有放棄我,軍中朋友想辦法在美軍營裡弄來珍貴的西藥,病情才逐漸好轉。

張聞聲一家全家福。(圖/新店行道會提供)

民國35年,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張聞聲結束在雲南的四年駐守,轉往東北,國共開戰。年輕妻子黃采仙帶著幼小的女兒,始終不離不棄地跟隨已升任上校指揮官的丈夫,從瀋陽轉戰寬甸、再到安東(現丹東)。短暫安逸過後,民國37年,遼瀋戰役中非常關鍵的一役,張聞聲所在師團保衛鞍山,更授命堅守最重要的鞍鋼,敵軍圍起封鎖線,城中已斷糧數日,屍疊累累,那一天,丈夫的話言猶在耳,久久無法忘懷。

 

他以訣別的語氣對懷有七個月身孕的妻子說:「采仙,我不能管妳了,我要帶著士兵突圍,妳只能自己想辦法!」丈夫是軍官出身、堅忍不拔,直到最後都以士兵為重,淚水早已盤旋在眼眶,一個閃失,也許就是永別,這一次,也許就是最後一面。她擦乾眼淚,牽起女兒,跟著一個勤務兵徹夜離開指揮部。

 

正值北方最寒冷的正月,伸手不見五指的鞍鋼廠區,遠見前方有鄰星火花,準備跨越時,慌亂間,她與勤務兵走散了。她帶著女兒摸到最近的防空洞,站在結冰的冰面上度過一夜。隔天清晨,她小心地探出洞口,大地被一片白雪覆蓋,萬物如死寂一般寧靜,一抬頭,看見遠處天空中有一隻高聳矗立的巨大十字架!

不論環境如何,黃采仙總是低頭禱告:謝謝祢,這一生都沒有拋棄我。(圖/新店行道會提供)

神的恩典不致斷絕

黃采仙說,她每到一個城市,就是先找教會。在當時動盪不安、戰火流離的年代,信仰是她心中唯一平安的力量。她仰望十字架,默默流下淚來,朝著十字架,一步步來到教會,躲進老牧師家中避難。未料,當時敵軍打著「活捉張聞聲」口號,挨家挨戶盤查人口,她若被抓,還能好嗎?一位老弟兄自告奮勇,說:「我送妳到瀋陽!」從鞍山到瀋陽300里,車程不到2小時距離,他們卻走了7、8天,神卻巧妙安排住宿地點,平安抵達瀋陽。

 

掛念尚在前線作戰的丈夫,自己腹中胎兒又即將臨盆,神卻沒有忘記他們。兩天後,丈夫幸運突圍,回到瀋陽,他為妻子安排專機飛往北京,在醫院順利產下第二個孩子,取名茂松。

 

黃采仙回憶,丈夫沒有行武之人的粗俗之氣,不講粗話、不善飲酒,端正嚴謹。有次丈夫邀約:「我陪妳去看電影吧!」看到一半,就睡著了,她也甘之如飴:「羅曼蒂克他是一點不會的,但他睿智沉穩,對戰和時局總有精準的判斷力。」兩人聚少離多,民國38年5月,丈夫要求她帶著孩子轉往湖南避難,卻又臨時改口來台灣,她帶著女兒和只有一歲半的張茂松,匆匆趕往台灣,隔天接報,湖南家鄉失守了。

 

張茂松牧師生於戰爭年代,還在母腹時就顛沛流離、四處奔波,無法得到穩定照顧。初到台灣時水土不服,免疫力下降,休養一陣子才好轉。張茂松兒時看見一個小朋友用削鉛筆刀扎向另一個小孩,他一面大喊危險,一面衝過去伸手握刀,手霎時流下血來。張茂松牧師遺傳了父親的聰明敦厚、仁愛,說起這個大兒子,黃采仙眼裡有說不出的欣慰與驕傲。

 

民國51年,張聞聲因肝病去世,留下43歲的妻子和四個年幼孩子。從沒進去過職場的她被現實深深地擊垮,全家僅剩不到兩個月的積蓄,孩子也要上學、吃飯,前途一片迷茫,她第一次埋怨上帝:為何帶走她最愛的丈夫?所幸軍中同袍情義相挺,短時間內募集到一筆教育資金,儘管日子簡單,卻也能吃飽穿暖,仍舊年輕貌美的黃采仙,用自己的後半生,堆砌孩子們的未來。

 

依據張家祖訓,每個孩子可以不出人頭地,但一定要讀完大學;不做律師─因為不能跟窮苦人打官司;不開當鋪─不賺窮人的錢。

 

這位盡職盡責的母親,培育出四位優秀的兒女,在當年大學錄取率極低的環境,張家四子各個好學上進,不但都完成大學學業,日後更以優異的表現活躍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女兒滇生成為程式設計師;二兒子茂柏雖畢業於法律系,因著家訓不做律師,進入中央通訊社擔任編譯;小兒子茂桂擔任中研院社研所主任。而當年大學畢業後就決定為神獻身的張茂松,成為新店行道會的創會牧師,牧養千人教會。

 

或許當年在砲聲隆隆的鞍山戰場,黃采仙仰望十字架的那一刻,早已被命定一生所有的故事,正如她不斷感恩的:「這一生,神從沒有丟棄我。」祂帶領孤兒寡母前行、施行拯救,也同時揀選了當時還在腹中的胎兒,成為神國的僕人。

 

2020年2月23日,黃采仙(102歲)安息主懷。

張茂松牧師與母親感情融洽。(圖/張茂松牧師臉書

張茂松牧師臉書節錄

出門時我還是一個有媽媽的兒子,
回來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沒有娘的人…

 

今天(2/23)早上,收到弟弟的留言,知道老母親走了,頓時我崩潰了,只差一天,我就回來了,為何上帝不讓她多等一天?六十年前,爸爸走了,當時我還少不更事,今日我已是「古稀」之年;又遭喪母之痛,而且居然在老人家走的時候,我不能陪在邊上…

 

心中的傷痛難以言喻,只能不住的哭著說「媽媽走了…」原來媽媽走了,是這樣的傷痛!雖然知道,媽媽就快走了(102歲),心中也早有預備,但是卻萬萬沒有想到,是在我不在邊上的時候走的,我心中的自責,難以言喻!


我常常告訴別人「有些事,是不能重新來過的,這些事都是重要的。」「有些角色是不能由別人代替,就要好好的扮演這個角色。」我都告訴別人了,但是我自己卻成了不孝子!

 

「樹欲靜,而風不止…」原來是這個滋味…
「老淚縱橫」就是我現在的景況!

 

(參考資料/新店行道會

黃采仙與祖孫輩四代同堂合影。(圖/新店行道會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