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同學,科學史上,要求不要多人前往醫院的理論依據

 

歷史上,任何一場瘟疫的消失,絕對不會歸功於哪一些人的處理得當,哪一個醫生的醫術高明,哪一種藥物特別有效。

 

瘟疫的處理,若是歸功於自己,那是誇口;歸功於主管,那是偶像化。瘟疫時,人人該盡的責任是洗手、戴口罩、喝乾淨的水、排污水、吃乾淨的食物與用乾淨的被單等。「潔淨」是人面對瘟疫時,要據守的陣線。

 

醫院建築是為病人設計,有其容量,不是為多人考慮。太多人前往醫院,是增加混亂,劣化空氣,增加病毒的感染。醫院為了病人,必須機警,嚴格管控人數。

 

這是1862年,著名的醫生柏哲德(James Paget,1814-1899)在「英國醫學協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首先提出的:「醫院嚴控人數,是減少傳染必須的管理。」要控制到多少人,才是安全?

 

他提出:「醫院內要有風流通,如果人多到阻礙風的流通,應該嚴格管制。管制的時候,不因前來的人有什麼身份,而特別通融。」這是「瘟疫時,若不是病人,就少去醫院」,建立共識的開始。

 

柏哲德要求下,醫院外要與大型公園結合,醫院內要有小型公園,屋頂挑高,窗戶大,以利通風,開啟新的醫院建築學。

 

柏哲德寫道:「我們對病因的知識,永遠有限,無法取得最快、最佳的處理。爭取醫院通風,保持乾淨,是我們次佳的處理,切實執行,仍能有效的降低死亡百分率。」

 

太多人前往,也會影響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瘟疫之時絕對不是眾人湧向醫院時。

 

同學,面對瘟疫,我們不是等待什麼特效藥,不是等待氣溫來改變,不是等待什麼英雄出現,而是有我們該盡的本份。保持乾淨,多去野外通風,少去醫院。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