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施信如教授談吐大方開朗,真誠地分享見證。(圖/施信如教授 提供)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便是檢測技術和藥物、疫苗的研發,各國團隊都在與時間賽跑;而身為「台灣國家隊」的一員、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施信如主任,在亮眼成績的背後,肩負來自各界的重任,壓力大到曾數度流淚。但因著信仰的力量,支持她繼續帶領團隊,向著標竿直跑!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長庚團隊)是疾管署的合約實驗室,由教育部跟科技部資助,成員包含醫療和各相關科學的專家。在疫情期間,實驗室每天平均檢測上百個檢體,加班熬夜屢見不鮮,敦睦艦隊事件期間則每日處理超過三百個,包辦全台灣四分之一的檢驗量;目前也解序超過30組病毒株,佔國內半數以上。

 

帶領長庚團隊的施信如主任,也是目前台灣病毒學會理事長,曾榮獲國內外許多科學研究獎項,近月來因疫情備受各界矚目。在許多媒體報導中,她都曾不諱言地分享,面對各界緊盯的沉重壓力,曾痛哭和感到恐懼;但身為基督徒,信仰是她最大的安定力量,也為研究工作帶來出乎意料的益處

 

聖經VS.科學

施信如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身為科學研究者,年少接觸基督信仰時,覺得聖經中太多事情不符科學;為人母後,因兒子喜歡跟朋友一起參加教會主日學,所以在兒子的期待下,她和丈夫也前去教會。在教會裡,她感受到像家一樣充滿愛,和她年少時的印象一樣,所以才願意進一步待下來。

 

然而讀聖經時依舊常常卡關,在教會上課也常提出「奇怪的問題」;學資訊工程的丈夫更是「非常理性」,直到後來小組長邀請他幫忙敬拜團彈吉他、唱詩歌,在敬拜時大受感動,因而相繼信主受洗。

施信如與丈夫目前皆穩定參加教會小組聚會。(圖/施信如教授 提供)

施信如去年受邀至長庚大學,講授一堂「聖經與科學」課程;在備課過程中,因本身是病毒領域專家,她便以病毒為出發點,深刻思考聖經中與科學看似衝突之處。例如以前她無法理解:「為什麼愛我們的上帝,要創造『病毒』?」仔細思考後得出的結果是:在世界剛開始時,需要以「病毒」這種物質傳達基因的訊息,以利萬物創造起來,故有其必要性;所以會有好的病毒存在,後來產生壞的病毒

 

「聖經上有很多故事,雖然沒有明確講到『病毒』,但能推測是病毒造成—有些民族因此滅亡或興起,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握之中,而非降災、懲罰或很突發的狀況。這個觀點讓我更能接受和面對後來發生的疫情,先有心理準備,也讓我與上帝的關係更親近。」

 

施信如表示,當新冠病毒疫情剛在武漢爆發時,地點近自然會心慌;但如同聖經的記載,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握中,讓她能倚靠神、心情安定下來,去思考如何透過自己的專業幫助別人,並相信在這過程中,一定能看到上帝的愛。

 

「成事不必在我!」實踐愛人如己的價值

「科學研究和信仰之路一樣,都需要摸索和時間;每當我的研究遇到瓶頸,就會靜下心來禱告:『如果從上帝的眼光,會怎麼想這件事?』」施信如解釋,在科學研究領域有競爭和時間壓力,遇到類似搶功的問題時也曾沮喪;但從上帝眼光看,最重要的是:「這件事能不能幫助控制疫情、降低傳染和死傷、將來去幫助病人?」

 

「能夠這麼思考,就不會為了「搶時間」而做研究;當放下競爭,反而做得比較順,因為方向對了。」施信如舉「快篩試劑」的例子,若是以「搶快」的心態研發,就很可能忽略:成品是否真的能用?有沒有比既有的方法好?會不會誤導別人?若真的發生,是不是要有第二、第三個方法,一起來評估?將這些因素認真納入考量,她就會繼續花時間做更多實驗,以確保品質。

 

諸如此類,出發點都是回到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愛人如己」,要做對別人有益,而不是求自己的益處。「決定研究方向和怎麼樣與人合作時,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給我很大的幫助。不求自己的益處,而是對別人—特別是病人—有幫助的事。」

 

施信如很敞開地分享,在受洗前後,自己面對疫情的態度「真的不一樣」。例如取得博士學位不久後,回台灣就遇到腸病毒疫情,那時小孩才兩歲她自然也會害怕。雖當年也希望能做「對人類有貢獻的事」,但仍免不了競爭、想做得比別人好的心態,一旦未能如願則格外沮喪。但如今是大家一起做也能很開心,而且還比較容易做成功!

 

因此目前長庚團隊除了與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和國防醫學院等單位合作,也與國外的科學團隊合作。她認為歐美確實有些國家的技術領先台灣,彼此互信交流資源,能夠大幅提升效率,增進全人類福祉

 

「當價值觀符合信仰,很多事自然而然順了。多年前腸病毒時,我很緊張是怕輸給別人;但現在緊張,只是為了不想延誤防疫和病人的治療。因為心境不同,做起事來的意義感也不一樣!」

施信如教授於疾管署網站解析病毒知識。(圖/疾管署YouTube影音截圖

禱告聽起來「不科學」,但真的有用!

「這段時間我常開玩笑說,有件事很不科學:在我們聚會的林口靈糧堂,有一群弟兄姐妹會替我禱告;每次他們禱告我就會做得比較順,這對科學家而言很不可思議!」伴隨著開朗的笑聲,施信如透露自己剛受洗時,曾向牧者質疑過「禱告」的功用。她能理解禱告可以幫助心情平靜,自然事情就做得比較好,卻不懂為什麼要「為別人代禱」?甚至代禱對象完全不知道有人為他們禱告,但事情在代禱後,常常好像真的就運作起來了!

 

「當我事情越做越順時,知道是有人在為我禱告的當下,心裡覺得非常非常感恩!先不管科不科學,但能在心靈層次有個支持,知道有這麼多人愛你、希望你趕快把研究做好,你就不是孤軍奮鬥,會更有力量,也基於愛去帶領團隊。」談到「帶人」,施信如的方式是會向對方解釋清楚「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情」,以及背後良善的意念;而不僅是為了求效率,定睛在「做事」上。因此實驗室學生也曾在媒體上表示,施教授給他們的感覺親和、邏輯清楚,看出她用心對待下屬的一面。

 

信仰對施信如的科學研究工作,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的幫助。她表示,「謙虛」在科學界一體兩面,若「太謙虛」可能使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無法繼續做下去;但若「不謙虛」,則容易因自傲產生盲點。信仰幫助她在上帝面前謙卑,自然而然在人面前就謙虛了。好處是更聽得進別人說的話,加以思考;思緒變得更清楚、邏輯性更強,而「邏輯性」在科學研究是很重要的。所以信耶穌對科學研究,也帶來很多實質的幫助!

 

此外,每當施信如在工作上感到挫折、恐懼、徬徨,就安靜下來禱告,然後常會有聖經經文浮現,例如提摩太後書1:7,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即使因著急或無力感而哭泣,但抒發完就能馬上打起精神,繼續向前奔跑。

 

疫情帶來的積極面

目前長庚團隊已成功分離各地病毒株,以此為材料,對未來的研究有三方面可能的貢獻:

1. 檢驗試劑: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目前研發的試劑靈敏度和準確度高,可較快完成最後成品。

2. 藥物:包括小分子藥物、抗體藥物…等。

3. 疫苗研發:藉由致病機轉的研究,可知哪些類別的疫苗較為安全。

 

施信如教授在病毒學研究上,已擁有二十多年經驗,她謙稱自己在科學上真的沒有特別成就,還有很多事情仍在研究當中。她深信人類不會因這次疫情滅亡,但卻有需要檢討的地方,例如與大自然的相處、野生動物的界線等。

 

此外,除了看到許多生離死別、無法挽救的事之外,她也見證了世界上很多正面的力量,包括在她的專業領域,大多為互助而非互相指責,也促使年輕一輩的科學家成長,以及跨界和跨國的合作機會,增進良好的國際交流。

 

面對大環境的挑戰,您的行動可以支持今日報堅定走下去 點我奉獻

每日新聞不漏接 立刻加入今日報Telegram頻道! 

Telegram下載+中文化教學》


精選要聞》

上帝仍透過夢境對人說話? 檢視五種不同意義的夢

「只有這位神能救我兒子!」黑道大哥遭摯友攻擊致癱瘓 兩位陌生阿嬤扭轉林和成的一生

牧者一句話讓她願意生養眾多成為五寶媽 生活與事業零缺乏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