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劉凡聖律師:「我們追求的那些事不是在神的好處裡面,神會引導你到對的道路。離開神,你的好處都不會在神的好處裡面。」圖為劉凡聖與妻子合影。(圖/劉凡聖 提供)

身為訴訟律師的劉凡聖,對許多事都要求實事求是,認為只有「證據」能夠辨別事情的真實性。這卻影響他看待任何事物都太過「冷酷」,也無法相信神的存在。有天他突發奇想,將新約作者當法律證人時,竟無法找出耶穌沒復活的證據,才一步步看見神存在的證據……

用法律角度讀經,看見神的信實

在成長過程,劉凡聖幾乎都是靠己力克服困難、追求目標,並以過往生命經歷應對每件事。雖他從小出生傳統信仰家庭,但從未想過要依靠神明,再加上沒有證據能證明神明的存在,因此對神的存在感到疑惑。每逢年節,他會跟著家人拜拜,但只是將此當作生活其中一個環節。其後,他在文化部擔任替代役期間認識了太太,才慢慢接觸基督信仰。

 

太太來自基督徒家庭,劉凡聖為追求她,交往期間就常陪她一起參加主日聚會,但對於信仰則抱著敬鬼神而遠之的心態。兩人結婚後,曾有段時間為照顧孩子而停止聚會,但在孩子長大後,一家人又再回教會聚會。

 

身為律師的他,都以理性看待任何事物,就連讀經、聽講道也是如此。他說到,讀經對他來說像是翻閱法典,而牧師解經就像是人在法庭上以不同角度解釋事件。參加主日居會像是聽講座,除會特別記下可運用在生活中的聖經真理,並沒有在當中有特別的領受。然而,教會弟兄姐妹的關係及順服神的心,讓他感到印象深刻,並對這份信仰感到好奇,想了解為何大家口裡會常提到上帝。

                                                                             

為了瞭解耶穌是否真的復活,他將四福音書卷的作者當作法律訴訟人,他從證人證詞原則去判定聖經可信度,再從反面角度觀察他們是否有說謊。

 

他舉例,耶穌被捕的過程在不同書卷有不同角度的描述。馬太福音大致提到耶穌被一群人抓走,耶穌的門徒攻擊對方;約翰福音說到彼得砍傷人,也提到被砍傷者的人名;路加福音的描述與馬太福音相同,但有特別提到耶穌伸手醫治被砍傷者的耳朵。

 

從法律角度來看,若要事後串供或串證,會有相同內容的虛偽陳述或證詞,但從不同書卷作者在闡述事件時,觀察角度不同且證詞也不一致,因此沒有串供嫌疑。

 

當他讀完四福音書後,他在理智層面願意相信上帝的智慧與教導,並嘗試將心完全交託於神,而神也在他生命各層面動工。

劉凡聖與教會家人一同合影。(圖/劉凡聖 提供)

找到生命優先次序

信主後,劉凡聖第一件學會的就是找到正確的生命優先次序。過去他為追求事業,將大半時間花在工作,少有時間陪伴家人,有時認為工作時間越多越好,就能完成許多事。但在認識神後,他才明白家庭比事業重要,工作也會因此更有效率。律師工作時間長,下班後常有應酬,但當他調整優先次序後,發現「信主後不是說工作不重要,但你會想工作是可以榮耀神,不會在工作和家庭間掙扎,懂得取捨。」

 

此外,當他看見教會肢體發生爭執時,起先他無法明白為何彼此能饒恕對方,因為通常這些事在家事法庭上都鬧得不可開交,這也影響他原先的「冷酷」態度,會從神眼光或對方立場看事,並明白,靠著神的恩典和饒恕是能夠恢復每段關係。然而,當他和妻子發生爭吵時,不會再將對方當作當事人,用律師身份解決爭執,而是靠神的力量,平靜自身心思,用愛重新恢復彼此關係。

 

回頭看,他才發現其實神不斷在其生活中動工,並使身旁人都看見,神改變了他的理性與冷酷,成為有溫度的人。以前他總認為需要經歷大風大浪才會相信神,現在的他則認為,「不用因為大風大浪才信祂,可以趕快信為什麼不信?」並會鼓勵身旁人信主。

 

信主後的生命,仍會不斷遇到試探與誘惑,劉凡聖在工作上也是如此。因此他時常以詩篇16:2提醒自己:「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也會進一步反問自己:「現在做的決定是在神的好處之內或之外?」

 

當他每天重新對焦於神時,就不再感到擔憂,也會有從神而來的平安面對一切。他也相信,未來只要繼續走在神的道路上,神的好處不在祂以外,而自身生命也會成為他人的祝福。「我們追求的那些事不是在神的好處裡面,神會引導你到對的道路。離開神,你的好處都不會在神的好處裡面。」

 

面對大環境的挑戰,您的行動可以支持今日報堅定走下去 

每日新聞不漏接 立刻加入Telegram頻道 

 Telegram下載+中文化教學》


精選要聞》

從Zero到Hero的人生 廖文華牧師:再平凡的人都可以變得不平凡,只要你...

鐵齒心硬40年 資深媒體人陳鳳馨:我有了依靠後,每天都有極大的平安!

效法聖經這七個人物 掌握豐盛生命的秘訣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