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陳淑芬教授:蒙神喜悅的音樂不是曲高和寡,也不是1、2個人在上面唱得很好,而是能引起敬拜團體的共鳴,大家一起口唱心和的讚美主,這是最討神喜悅的。(圖/記者都希基路)

現代教會愈來愈少唱聖詩(Hymn),原因也許是不了解、不熟悉。但為什麼要了解以前的聖詩?這個問題其實等同於:為什麼我們需要博物館?為什麼我們需要去知道這個地方的歷史?台神基督教研究所教會音樂組陳淑芬教授說,很多人以為「音樂」用感受的就好,但其實我們以為的「音樂風格」不只是音樂風格而已,背後更是一套信仰架構。

從聖詩微觀基督教歷史

有句話說,「上帝不會只向一個時代的人彰顯祂的作為」,所以若想更加認識神,不是從「我」來認識,因為歷史(包括基督教信仰、敬拜等)都不是從我(們)開始,只有從過去鑑往知來,才能知道現今教會的禮拜、敬拜、詩歌有什麼樣的傳承。

 

陳淑芬老師表示,上帝的啟示在每個時代都透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啟示我們,但可惜的是,很多基督徒不知道基督教在這兩千年走過怎樣的歷史。如果想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聖詩是很容易的管道,藉著一首聖詩就能回到信仰前輩的那個時代、那個現場,去看他們走過什麼。

 

比如,基督教早期教父為了抵擋異端錯誤的教義,於是將基督教正統教義寫入詩歌,歌詞客觀,多在傳達信仰的真義。到了中世紀,因為修道院、靈修主義的盛行,詩歌才開始有較多個人情感的抒發。

 

現今教會的敬拜音樂風格大致可分為兩派:古典傳統派(唱聖詩為主)、新興音樂派(唱敬拜讚美詩歌為主),兩者各有不足之處,若能在擁有信仰活力的同時也明白傳承的信仰內涵是什麼,不致落入自身血氣的活力、熱情而無法持續;傳統派則要能在傳承歷史時繼續保持信仰的活力

 

音樂不只是「風格」,更是一套信仰架構

陳淑芬老師說,很多人會有誤解,以為「音樂」用感受的就好,但其實「音樂」也需要理論或歷史的根據去加以說明、說理,我們以為的「音樂風格」不只是音樂風格而已,背後更是一套信仰架構,也就是你認為信仰是否只要有熱情就可以?還是你認為信仰還需要有根基?既然要有根基,那就要去學習什麼是聖經的原則、信仰的根基,以此來建造個人敬拜生活。

 

然而教會為了吸引年輕人,不免要用能引起年輕族群共鳴的音樂風格(類型),這之間要如何平衡?

 

陳老師透露,目前台神已有幾位研究生在研究如何將聖詩改編為當代風格,讓現代樂團可以演奏,就是為了回應這樣的需求。陳老師也分享台神是採用「揉和禮拜」,將傳統聖詩、普世詩歌、敬拜讚美的詩歌,合理、順暢地連接在一起,而這很考驗音樂同工的專業能力。

 

怎樣才是好的敬拜音樂?

那怎樣才是好的敬拜音樂?陳淑芬老師引用一位音樂家的說法表示:

1. 好的敬拜詩歌(well-written)

2. 準備充分,在適當的場合、對的時機,將詩歌好好的呈現(well-prepared)

3. 所有的會眾參與其中

 

蒙神喜悅的音樂不是曲高和寡,也不是1、2個人在上面唱得很好,而是能引起敬拜團體的共鳴,大家一起口唱心和的讚美主,這是最討神喜悅的;但在這之前,需先考慮:歌曲歌詞本身夠不夠好、我們的呈現是不是好的、敬拜歌曲跟禮拜的內容訊息或場合是否合適。

 

陳淑芬老師認為天恩出版社的新書《無盡的歌──教會音樂與敬拜的13堂課》能帶著讀者走過聖詩及教會歷史的痕跡,看到這些詩歌如何形塑信仰前輩,且在每一章最後都提出小組討論題目,讓歷史與現今的教會現場能夠互相連結,鑑古識今,繼續讓教會的敬拜音樂有更好的提升

 

 

《無盡的歌──教會音樂與敬拜的13堂課》新書封面。(圖/天恩出版社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