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自我意識」的影響有多大?要破除意識中攔阻你經歷神的因子!

作者弗蘭克.鮑威爾(Frank Powell)針對「自我意識」影響屬靈成長的問題 ,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上舉出了9種攔阻我們經歷神的「自我意識」:

 

1. 「自我」等同「自我認識」和「自私自利」

不幸的是,很多人認為「自我認識」就等於自私自利,如果我們先將「以自我為中心」這個框架挪去,我們可以重新審視一個問題—「我是誰?」這個問題關係著正反兩個面向,作者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自我」是由成功、肯定和自私而組成,它牽扯的面向十分多元。除非我們先認識自己,才能真正認識這位造物主上帝。

 

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無法完全像耶穌所說的「愛鄰舍如己」,尤其是對方與我們的性向、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不同時。

 

2. 「自我」是好競爭的,並從輸/贏角度思考

許多人對於「自我」的認定,是透過隔離、區分來證明自己,但除了優點外,我們為何還要與人競爭?儘管良性競爭可能利大於弊,但大多數人容易陷入比較泥淖,例如我的團隊和你的團隊、我的神學背景和你的神學背景,以至於相較於他人,可能會產生自我優越感,但是作者強調,任何出於某種原因而讓我們有「高人一等」的想法都不是出於上帝,因為神就是愛,不需要我們互相競爭。

 

3. 「自我」一定正確,並且不相矛盾

作為基督徒,作者時常認為有「正確答案」是自己的責任。然而當他在幫助別人認識上帝時,特別是那些在掙扎和苦難中的人,他變得不再那麼確定。他內心有某部分知道,神的本性和祂對創造物的心意是無法用幾句話就能說明的。

 

作者才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某部分」其實就是聖靈。

 

為什麼有奴隸制?為什麼上帝讓納粹屠殺那麼多猶太人?為什麼…。這麼多難解的問題,作者表示自己可以誠實地說「我不知道」。在未知的領域,我們仍可以擁有平安,因為我們對上帝有信心,因為我們知道—上帝知道。

 

4. 「自我」不喜追求改變

比較「自我」的人通常不太願意改變,馬可福音1:15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馬太福音4:17提到,「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大多數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期望周圍的人,如配偶、孩子、父母、朋友或生活環境改變,但不希望自己嘗試改變,作者分析,有時「驕傲」的人也會如此。因此,當你知道你自己的身分、自己是誰,相信「改變」對你而言並不難。

 

5. 「自我」會「最小化」內心的罪,只專注於肉體的罪

因為你的「自我」是由外部因素構成的(包含工作、教育程度或個人見解等),所以它聚焦在消除可見的罪(你可以衡量的)。因此所有類型的性犯罪(包含性成癮、婚前性行為等)、是否穩定到教會聚會、有沒有正確的神學觀念,就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為「真正基督徒」的標準。

 

馬太福音5-7章清楚告訴我們,耶穌知道要解決人外部的罪,首先必須解決人最根本的心理問題,如貪婪、嫉妒、驕傲、仇恨、偏見、虛榮等等。

 

6. 「自我」會標新立異,並且吝於誇讚他人

我自己、我的身體、我的感覺,「自我」強調的重點永遠離不開自己,它渴望引起人們的關注,不介意藉此控制他人,甚至是利用上帝來吸引人的目光。它常會說:「看看我做了什麼」、「看看我完成了什麼」,很多時候「自我」並非公開視人,而是在私底下運行,它會激怒任何與它價值牴觸的人。

 

作者弗蘭克分享,失去專欄作家一職後,他才看見自己裡面的不足,時常讓「自我」代替上帝的聲音。當他失去這份工作時,很生上帝的氣,但他分享個人經驗,提醒我們「你裡面的真我沒有成就或頭銜,你不再需要成為別人理想中的自己」,這可以使你脫離「自我」的挾制。

 

7. 「自我」使過去浪漫化、使未來理想化,但很少活在當下

作者提到,「自我」對過去與未來抱持著某種程度不健康的觀念。它會想用舊有的方式解決問題,同時不願意在未來冒險或嘗試新事物,簡言之,若你被困在過去,期望你的婚姻、教會或生活能夠回歸過去,那麼「自我」現在已變成你生命的主。

 

同時,「自我」會用理想化未來的方式,轉移你對現階段的注意力。理想化未來的群體大多對過去抱持懷疑的態度,「那時發生這樣的事,並沒有解決方法或任何益處」,他們會說服自己「將來會更好」,卻不願意在「現在」做出改變。作者分享,沒有過去的你,也不會有現在的你;擔心未來的生活,你現在的信仰生活也會受到牽連。因此,相信上帝會帶領我們前進,而非落後,遠比任何我們自己的想法都重要。

 

8. 「自我」追求立即滿足,鄙視任何困難或不舒服的事物

「自我」的特點是,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會碰到困難,或感到不舒服,那麼這件事情便不值得追求。每個人都經歷過許多事情,也知道有時困境或不舒服的事情是無可避免的,但「自我」的人會追求快速解決的方案,壓縮這個令人不舒服的過程。

 

「自我」甚至會告訴你:你不用走過那些痛苦和不舒服,也可以經歷神。大部分的基督徒都喜歡耶穌的故事,除了痛苦的那部分:例如像是失去朋友、被自己的人民拒絕,以及最後走上十字架的死亡。這真的很難相信,「失去」會引導我們得到生命。

 

「自我」焦點始終在於自己,引導人們去想:苦難不壞,但有必要經歷嗎?甚至有些基督徒嘗試用其他的方式追求真正的愛、喜樂與和平,這是錯誤的觀念。

 

9. 「自我」很敏感,容易被冒犯

人有多麼容易犯罪?當「自我」充斥人心,就對與自己持相反意見的對象作出人身攻擊,並且集合志同道合的人肯定自己。過去科技不發達,人們很難對某件事情提出共識,但如今,人們長時間使用社群媒體,所有意見聲音卻往往一面倒,很少有人提出異議。

 

你和我心中都有「自我」,它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但我們可以使它對我們的影響降至最低,勝過「自我」的第一步,就是認清是什麼使我們偏離真理,什麼事物讓我們的心思意念離開神,願上帝祝福你!

 

精選要聞》

為何有太多基督徒變「工作狂」?

玻璃娃娃與夫婿同受洗》歲數是醫生過去宣判的兩倍! 陳靜琪獨立環島、成婚,緊抓應許打破各種「不可能」

從人的世界和問題進到神的世界和應許 祝瑞蓮牧師:在琴與爐敬拜中認同神所是的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今日報奉獻回饋專案—岡本口罩支撐器》點我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