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林鴻信教授於台神「馬偕講座」分享三十年來在神學研究與教育上的耕耘結果。(圖/記者都希基路)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台灣神學院)今(12)日舉辦一連三天的教牧研習會「馬偕講座」,主題為「神聖會遇—從聖經視窗到神學之旅」,邀請將於明年退休的台神系統神學教授林鴻信老師主講,分享三十年來在神學研究與教育上的耕耘結果。

台神蔡慈倫校長介紹講員林鴻信老師。(圖/記者都希基路)

在黑暗中有亮光、在俗世中有神聖

林鴻信教授首先問大家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感受到「神聖」的時刻嗎?他自己是在兒時半夜被爸媽叫醒聽教會聖歌隊報佳音,雖聽不懂歌詞,但卻在寒夜中一面發抖、一面感受未曾經歷過的「神聖感」。第二次是國高中時,參加教會禱告會,會堂因颱風而斷電、參加的人也很少,黑暗中,牧師點著蠟燭站在講台上,帶領大家唱台語聖詩《脫出黑暗、烏暗的交界》,少年的林教授感受到「在黑暗中有亮光、在俗世中有神聖」。

 

神聖通常跟「光」有密切的關係,聖經中很多地方呈現光明與黑暗的對比,可分為三類:

 

1.

上帝的兒女、跟隨基督的人被稱為「光明之子、白晝之子」,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幽暗的(參帖撒羅尼迦前書5:5、約翰福音12:36a)。在希伯來書6:4,形容基督徒,那些有真正信仰體驗的人是「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參希伯來書6:4)。

                              

2. 用「光」描述上帝

馬太福音17:5記載,在耶穌登山變相時,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代表的是「神聖的臨到」。而在創世記,上帝第一個創造的就是光,第一個被上帝稱為「好的」的創造物也是光(參創世記1:1-4)。在啟示錄21:23、22:5又接續提到「…有上帝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主上帝要光照他們…」

 

3. 描述上帝與人的關係

路加福音1:76-79說到上帝的恩典如「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我們可以擴大解釋,耶穌道成肉身就是「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在舊約出埃及記13:21,上帝的帶領也像「光」牽引著祂的子民。約翰福音1:5,藉著光和暗比喻善和惡的對比。民數記6:25,「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這就是神聖恩典的臨到。

台神鄭仰恩教授回應。(圖/記者都希基路)

光代表「神聖光照」,明白理性無法明白的真理 

林鴻信老師表示,從經驗上來說,從光暗的對比,「暗」是一種缺乏光的狀態,黑暗不是實體,不可能抗拒光明,光明一到、黑暗必然消失。神學上就用這樣的比喻來描述上帝的良善及人犯罪的邪惡,兩者間的對比。奧古斯丁就從自己過去信奉摩尼教的經驗、及上帝的帶領下領悟,邪惡並非實體,而是一種缺乏善良的狀態,有如光明與黑暗的關係,或旱災(旱災只是缺水,不是一個實體的東西,水一到旱災就解決了),解除摩尼教善惡二元論的限制。

 

隨著奧古斯丁對光有更多領悟,用光來比擬善良,他又進一步得到開啟,光代表的是「神聖光照」。類理性的真理不比從上帝來的真理更高,我們需要「神聖光照」,藉著神聖光照我們才有可能被提升,不只脫離罪惡的轄制,且能明白靠著理性無法明白的真理

 

中世紀經院哲學大師多瑪斯也是從缺陷的角度來詮釋罪惡,稱人性之所以為惡,是由於「不足尺寸」,「東西的尺寸是根據一種標準,不合標準就是不足尺寸」。這與「邪惡就是缺乏善良」思考方向一致,同樣是以光明界定黑暗、以善良界定邪惡。當我們以善良界定邪惡,事實上就是徹底否定邪惡會永久得勝。

 

從三個神學家汲取啟發

接著,林鴻信教授舉三個神學家,從他們思考光明與黑暗的關係中汲取啟發。

 

一、馬丁路德—信有如光,愛有如熱

馬丁路德曾在講道中,將自己的神學架構以「太陽」來表達。太陽有兩種屬性,光和熱。路德的神學主張是「若信上帝則愛人」,宗教信仰在先,倫理道德在後,也就是「好樹結好果子」。信上帝的人,在信仰裡經歷改變,行為改變隨之而來。

 

信上帝(信仰)這件事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如「光」走直線,愛人(道德)是從信上帝的根源發出,有關愛人的行為則可有彈性,如「熱」可曲折傳導。但在面對實際信仰爭議時(例如1521年威登堡引發教堂圖像問題),究竟要應用光(信仰)的原則,或應用熱(愛)的原則,有如理想或現實,常在轉換間有妥協讓步的空間。

 

二、加爾文—絕不妥協

加爾文反對「尼哥德慕派」白天做法利賽人、晚上作耶穌的學生,這些人聲稱內心比外表重要,他則主張內外不可脫節。出於對信仰的執著,加爾文在論到各種涉及信仰真理的問題時,總是建議「絕不妥協」。

 

三、尼布爾—光明的理想與黑暗的現實

「愛」(理想)與「正義」(現實)是尼布爾倫理道德思想兩大主題,應當先落實正義而期盼愛,藉由先實現正義而逐漸走向愛。但由於二者難以協調,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常讓熟悉團體運作規律之利益、暴力因素的黑暗之子得逞。耶穌也曾在路加福音16:8稱「今世之子」在今世事務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

 

尼布爾留下一個問題,假如光明之子不比今世之子更「聰明」,如何在今世事務勝過今世之子?在追求落實正義的過程,不得不具有今世事務的聰明,但若始終堅持愛的理想,是否有時必須「愚笨」?林鴻信教授認為,這是在提醒我們「不能太笨」,為了利益而去運作是錯,但為了上帝國去運作某種程度來說是必須的,但要時常醒覺、適時放手,危及「良心」時,寧可當輸家。

中午舉辦特別餐會,致敬林鴻信教授三十年對台灣神學研究及教育的貢獻。左起為:台神鄭仰恩教授、華神周學信教授、台神林鴻信教授、台神蔡慈倫校長。(圖/記者都希基路)

面對真實的自己,在大光中與主相遇

接著,林鴻信老師以保羅在往大馬士革半路被大光照耀、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及文學家林語堂的例子說明,被光照耀、經歷到神聖的會遇。最後以撒母耳記下12:1-13,拿單對大衛說「那人就是你」,這句話震撼了大衛,才知道他原來就是自己所指責定罪的那個人,被光照覺醒之後,因而謙卑地說:「我得罪耶和華了!」

 

林鴻信老師指出,神學家齊克果認為大衛只想作一個客觀的聽眾,卻不願意面對比喻裡真實的自己聖經是上帝給人的信,人卻習慣把聖經當作客觀的故事、理論、研究,彷彿與自己無關;而齊克果也想像先師拿單一樣,不斷提醒信徒,這些話都是寫給每一位聖經讀者,請用真實的生命體驗來傾聽,被大光照耀也是如此。

致敬餐會中,全場齊聲為台灣神學教育及教會發展禱告。(圖/記者都希基路)

 

精選要聞》

資產2億變Uber Eats!昔跑趴成性、今浪子回頭 趙宏仁彎腰作見證:「環境是神的大聲公!」

青少年身心問題日趨嚴重,自殺率年增26.8% 兩位心理專家提七項關鍵實用做法

疫後的教會,如何突圍? 夏忠堅牧師:建立病毒式教會,信徒在哪,哪裡就「確診」!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今日報奉獻回饋專案—不鏽鋼吸管杯》點此奉獻 

點此加入今日報Telegram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