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從機構收集的基督教書籍。      (照片來源/時代論壇)

香港近年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都因保存古蹟意識提高而得以保留,其實基督教在香港100多年以來,同樣有很多關於本土教會的歷史典籍及文獻,深具保存價值。

為推動教會文獻的保存工作,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特藏及文獻組於2008年建構「基督教古籍數據庫」,所有文獻包括36本清末民初出版的中文古籍,主要是《聖經》註釋及基督教著作,真實反映當時傳教士及學者對教義及各經卷的研究及了解,為研究宗教、翻譯及歷史的人士提供珍貴資料。

耶魯大學合作 首先數位化香港機構刊物

今年2月,浸大圖書館與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推行基督教刊物數位化計劃,保存華人基督教文獻,把教會刊物及基督教文獻數位化,並製作成縮微膠卷供圖書館讀者使用。

浸大圖書館特藏及文獻組高級助理館長黃淑薇指出,此計劃將分階段進行,預計為期數年。目前已與香港多間基督教機構聯繫,包括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等,各機構將出借發行及保存的基督教刊物、藏書或文獻等,讓浸大圖書館數位化,而數位化後的電腦檔案則將分別存放在浸大耶魯大學圖書館內,開放閱讀。

後續發展 囊括台灣、大陸機構刊物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特藏及文獻組高級助理館長黃淑薇。      (照片來源/時代論壇)

第二階段則在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進行,數位化的對象將拓展至台灣的基督教宗派及團體的刊物;第三階段則由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進行,將大陸神學院圖書館藏書數位化。

經過多番努力,目前數位化的刊物已超過4千多本,出版年份可追溯至1935年。計劃目的是期望保存華人基督教文獻,並加強兩間圖書館的當代華人基督教館藏,尤其是中文資料,而浸大更是首間與耶魯大學進行這類長期合作計劃的亞洲學校。期望能方便更多人使用教會文獻,除有利學者研究外,也希望逐步上傳至網路供讀者免費使用。

【數位化工作流程】

照片由左而右:殘破的基督教舊書籍、去除黴菌及除蟲的冰箱、以和紙修補缺頁、電腦掃描書籍為圖檔。      (照片來源/時代論壇)

教會機構須先收集所屬單位出版的刊物或保存的文獻書籍等,然後交給浸大特藏組。由於不少古舊書籍都已發霉、變黃變黑或有水漬,因此特藏組會將刊物放置於冰箱內達72小時,當冰箱內溫度快速下降至攝氏零下34度時,便能產生除蟲及去黴菌作用。

除了發霉外,特藏組亦會儘量修補支離破碎的殘破書籍,例如以不帶酸性的日本和紙替遭撕破的書頁縫合等,然後加以清潔。接著把整本書逐頁掃描成圖檔,將圖檔運送至耶魯大學製作縮微膠卷。最後耶魯大學將縮微膠卷的母帶儲存在符合國際儲存縮微資料標準的儲存庫內永久保存。

黃淑薇表示,由於計劃獲耶魯大學資助,因此教會機構不需提供經費,只需提供外接硬碟,讓特藏組把掃描檔儲存於內,供該機構保存,而機構也可擁有一份相同內容的35mm縮微膠卷。至於所有完成掃瞄的實體刊物,則會全數歸還所屬單位。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