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在古典樂史上,不少音樂家留下不可抹滅的輝煌紀錄,創作不少優美歌曲,音樂神童「莫札特」正是其中一位。其短短35年的人生旅途裡,創作出600多部作品。多數人談論他在音樂方面的貢獻,卻鮮少談起他與神之間的深刻關係。

家庭傳承信仰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古典時期的音樂家,一生創作600多部作品,大多作品形式被視為古典音樂,眾所皆知的有:歌劇「魔笛」、「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 」、「哈夫納交響曲」(Haffner)、「邱比特交響曲」(Jupiter)、「布拉格交響曲」(Prague)等。

 

1756年1月27日出生於德國的莫札特,接受嬰兒洗禮時的名字為「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Theophilus」來自希臘文,意為「天主之愛」,相當於拉丁文「Amadeus」。

 

3歲起,他就展現非凡的音樂才能,1762年起以「神童」之姿在歐洲巡迴展演;11歲創作第一部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12歲時受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14歲時前往音樂家嚮往之地—義大利。26歲那年,他與德國浪漫作曲家韋伯的女兒—康絲坦茲(Constanze)結婚,生下6名孩子。

 

莫札特出生在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家庭中有7位手足,其中5位不幸年幼夭折,僅剩他與姐姐南妮兒(Nannerl)。父親奧波德(Leopold)為當時「薩爾茲堡大教堂」的教會作曲家,自姐弟倆年幼時就教導其鋼琴;倆人音樂才能出眾,在當時被視為音樂天才。

 

父親奧波德與母親安娜瑪莉亞(Anna Maria)時常鼓勵孩子們要奉獻、禱告、禁食、穩定參加彌撒、時常認罪悔改、尊敬聖人等事。

 

1777年前往巴黎途中的父親,曾寫信給妻兒:「上帝必須是首位!在祂手中,我們得到當下的快樂,同時我們必須想到我們的永恆救贖。」會寫這些話是因為,他擔憂莫札特對認罪悔改感到鬆懈,因此將信仰真理傳給孩子們,並告訴他們一生奉獻於神,是個人的責任。

 

從小接受父母的真理教導,影響莫札特往後一生。莫札特在信中時常提及信仰對自身的影響,其中一封信中寫到:「我感謝神賜給我機會,認識死亡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關鍵。是否可表示,這種心情是對天堂的盼望?」

 

而當歐洲受啟蒙主義影響時期,莫札特在另一封信中,也表達出他對信仰的堅持。此外,莫札特曾寫信給父親:「上帝時常在我前頭,我感受到祂的全能,我畏懼祂的憤怒;但我感受到祂對受造物的愛、憐憫、恩慈。祂永遠不會離棄祂所愛的……這樣一切都會好起來,而且我要感到開心、滿足。」

 

音樂與神的關係

才華洋溢的莫札特,隨著年紀增長,經過各樣歷練,信仰成為他的支持。其所創作的彌撒曲中,這些作品佔有重要地位:《C小調彌撒曲》(Mozart Mass in C minor, KV.427 (417a))創作於1782至1783年的維也納,莫札特逝世前尚未完成;《聖體頌》(Ave Verum Corpus (K. 618))創作於1791年。

 

其中以《安魂曲》(Requiem in D Minor (K. 626))最為人知,也是莫札特生前最後的作品。這是為安慰亡者而創作的樂曲,也對生者說話,帶出復活、末日審判、十架上的救贖,及將來離世與主同在、永遠的平安與福樂之信息,盼望在世的眾人好好思想自己將來的結局。

 

1791年7月的某天半夜,一位披著黑披風的男子,請莫札特寫一部《安魂曲》。那時,莫札特正忙著撰寫歌劇《魔笛》,也剛答應要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加冕成為波希米亞國王,創作歌劇《狄托的仁慈》(KV621)。

 

迫於現實壓力,他必須努力賺錢生活,只好硬著頭皮答應,其後才得知,這名男子是瓦爾塞根伯爵的僕人萊特蓋普。然而因長期熬夜趕作曲,致使莫札特身體越發虛弱,同年11月病倒,但仍照常寫曲,直到12月5日離世。

 

這首尚未完成的安魂曲,深刻描繪出神的憐憫。莫札特一生短暫,但在信仰和音樂上,成為後人的榜樣,對神的敬畏以及對信仰的堅持,也成為現今基督徒的提醒。

 

(參考資訊/The Guardian, medium.com, The Catholic World Report

 

精選要聞》

「我要說兩次,我蒙了憐憫、我蒙了憐憫!」 麥希真牧師安息主懷,一生不回頭的事奉之路

你還在用Instagram「滑聖經」嗎?

2021得勝的關鍵! 劉彤牧師:3個要點,經歷「突破者的恩膏」

 

簡單好用!一鍵閱讀今日報—自己做今日報App?

 

今日報新春奉獻回饋專案—福音紅包袋》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