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23位鄉福寶寶聯合獻詩,見證鄉福雙語營近20年、結出美好初熟的果子。左下圖為鄉福總幹事暨嘉義東石教會陳文逸牧師,右下圖為黃明俊弟兄分享見證。(圖/記者辛毓珊)

3月27日,鄉村福音佈道團(以下簡稱鄉福)在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舉行同工培靈會,聚集了從彰化到屏東共16個由鄉福同工開拓之教會,現場牧者、同工一共217人參加;由前鹿滿教會林壽陽牧師、校園福音團契王文衍牧師及鄉福牧者分享信息,並有鄉福寶寶聯合獻詩〈愛,我願意〉,見證鄉福雙語營近20年耕耘,結出美好初熟的果子。

1971年,鄉村福音佈道團成立。是由美籍宣教士魏德凱((Rev. Richard Webster)夫婦所開展的;1981年,第一個鄉福工作區於屏東滿州成立,1986年麟洛、1987年至2002年嘉義東石、彰化田尾、大村、芬園、雲林大埤、台南七股…牧者同工們不斷地披荊斬棘、在沒有教會的鄉村建立教會。

 

2002年,鄉福開始推動暑期「雙語營」事工,透過營會進入鄉村國中小學,發展至今,每年聚集上百位海內外基督徒青年一起同工。近20年來的耕耘,也逐漸有從營隊進入教會、長大回饋的「鄉福寶寶」。「鄉福中埔福音中心」鄭銘章牧師說:「鄉福幾十年前走到今天,真的開始看見果效出來了。」

培靈會講員,左上至右為前鹿滿教會林壽陽牧師、校園福音團契王文衍牧師,左下至右為鄉福屏東滿州教會陳雅鈴傳道、鄉福嘉義東石教會暨總幹事陳文逸牧師。(圖/鄉福東石教會同工陳鶴瑞 提供 )

與會者來多自鄉福彰化至屏東共16個工作區的教會牧者、同工,總計217人參加。(圖/記者辛毓珊)

18年前,鄉福七股教會、那一位信耶穌的孩子

「很幸運,我是當初七股教會成立時、被找著的第一群孩子之一。」黃明俊在2003年進入鄉福七股教會,從國小聚會至今,並在2019年受洗。他分享受洗的歷程,見證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我在國高中時,開始火熱地追求主,但父母總要求我,必須逢年過節同去鹿耳門拜拜。」

 

「當時我非常抗拒,會又哭又鬧地想擺脫這件事。」但黃明俊往往沒有成功,不時和家庭起劇烈衝突,後來上帝感動他、讓他明白父母想被陪伴的心願而順從;「但我始終相信我所拜的,不是眼前人手雕刻的偶像,而是那位創造天地並深愛我的上帝。」

 

後來,黃明俊考上了國立嘉義大學,便到了鄉福中埔教會聚會。有一天,嘉義中埔的牧者邀請黃明俊參加受洗課程,讓他開始重新思考、面對這最深的軟弱;「很感謝七股教會的大俊師母,她一路陪著我面對父母、談論受洗的問題。」平平安安地,家人同意了。

 

「沒想到,我受洗後、改變最大的是我的父母!」原來黃明俊的父母開始轉而維護兒子的信仰,不僅幫他推卻親友喪儀上的祭拜,也不再勉強他必須一同拜拜;「在鄉村,信耶穌很難、受洗很難,但上帝比這一切的難更大!」如今黃明俊身為鄉福七股教會、中埔教會重要的青年同工,並委身在鄉福營會籌備的團隊中,參與在福音預工的雙語營,和信仰造就的兒冬營、青少營。

 

黃明俊分享,鄉福營隊也是自己建立信仰的關鍵,「從小,我就看著這群願意花時間、金錢與體力陪伴我們、努力傳講耶穌的大學生們,很期盼長大後也能像他們一樣。」黃明俊比喻自己就像撒該,聽到耶穌要來就開心地爬上樹去,「我覺得這種喜悅,就和我要參加營會的喜悅是一樣的。」

右:黃明俊自鄉福七股教會信主,因至嘉義讀大學,也穩定在中埔福音中心聚會,為兩地鄉福教會重要的青年同工;左上圖翻拍照片,為中埔福音中心同工合影,左下圖為七股教會青年合影。(圖/記者辛毓珊)

鄉福寶寶施嘉慧(右圖)現為鄉福鹿草教會青年輔導,本次培靈會喜樂地上台、為主作見證,分享今年年初時,於嚴重的車禍意外中,如何經歷到神大能的保守,和教會肢體深刻的彼此相愛。(圖/記者辛毓珊)

18年前,鄉福七股教會、那一位來短宣的大學生

鄉福田尾教會會友、暨營會籌備團隊同工潘孝齊分享:「我是大二參與了所屬教會(高雄鳳山循理會)前往七股的福音隊,第一次『遇見偏鄉』。」出身都市的潘孝齊在短宣過程中深受衝擊,對鄉村家庭和孩子的心疼,從此留在心底。

 

後來,潘孝齊因公費分發,來到了彰化竹塘國小,「我是直到抵達了學校,才發覺自己即將作為一名偏鄉教師。」2009年,潘孝齊也在鄉福同工的邀請下,參加了青少營、擔任輔導,之後也進入了營會籌備團隊。

 

2013年,潘孝齊開始接任雙語營執行長、青少營營長;18年來,他看著「鄉福寶寶」們漸漸地長大,說道:「他們是過去從雙語營預工、兒少營事工結出來的果子,慢慢地也在成熟、學習和我們一起同工。」

 

目前,由全台各地教會組成的「鄉福營會籌備團隊」共67位同工,其中有11位是鄉福寶寶。潘孝齊說:「真的很開心!我們剛籌備時,團隊幾乎都是外部同工,現在他們(鄉福寶寶)也有這樣的能力,而且角色越來越重要。」去年,籌備團隊開始在鄉福工作區推動「青少事工開拓與研發」,希望如雙語營般,同工們一起摸索、建立一套成熟的事工模式,幫助鄉村教會建立青少團契。

 

長久作為鄉福教會和在地橋樑的「雙語營」,是許多鄉村孩子得以進入教會的原因。這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沒有國外短宣隊配搭,彰化到屏東共16梯次的營隊,每梯需多招募6位英文同工,總估計需有300位基督徒參與

鄉福田尾教會會友、暨營會籌備團隊重要同工潘孝齊,上台分享兒少事工與展望,言語中充滿了感恩;左上圖為潘孝齊會前指導鄉福寶寶獻詩練習,左下圖為鄉福田尾教會會友合影(中間深藍外套為教會蔡明珠師母),潘孝齊一家四口如今都一起在鄉村生活、服事。(組圖/潘孝齊 提供、記者辛毓珊)

一棒接一棒,鄉村福音如接力賽的服事

2014年,鄭銘章夫婦自中央大學教授職退休、正式投入鄉福事奉。他們於2006年、鄉福營會同工到中大團契(中央大學校園團契)傳遞負擔時,便深受激勵;2007年,中大團契首次雙語營包梯,並從2009年至今,每年均前往台南七股工作區、帶領昭明國中雙語營。身為團契輔導的鄭銘章教授夫婦,對鄉福的負擔日漸深厚。

 

「鄉福寶寶,是各鄉福教會至少耕耘二十年左右的成果。」鄭銘章牧師也分享,嘉義中埔自去年開始,有一位民雄傳愛教會姊妹,因參與雙語營事奉、進而委身,主動連結其他兩位營會輔導、共同籌劃跟進聚會,其中鄉福七股黃明俊弟兄參與在其中;這位姊妹也在每次聚會時,自所屬教會帶來6-8位弟兄姊妹一起服事。

 

「看見比較大的教會,願意把資源分享給較小的偏鄉教會,不分你我、一起陪伴鄉村的孩子,我就非常地感恩。」除了民雄傳愛教會,信義會蘭潭教會也曾支援中埔主日崇拜的司琴服事;鄭銘章牧師分享:「當有一位(司琴同工)沒辦法繼續,他就會說:『我再幫你介紹另一位』一棒接一棒中,我們的司琴同工沒有缺乏過。」

 

而現在的司琴同工是一位音樂老師,她從去年開始,因看見中埔「婆婆媽媽」的需要,成立了「美女歡唱」成人團契,讓孩子的家長們也有福音的接觸點。鄭牧師說:「有些阿嬤因貧窮沒有讀書、不識字,師母和姊妹們就會幫她翻譯、解釋,讓上帝的愛更深地傳遞到她們心中。」

 

鄭牧師分享:「中埔的核心同工都是爺爺奶奶級了,可說是以退休同工為主,但感恩的是,這些同工和年輕人,視這裡為屬靈的家、並願意配搭在其中。」鄭牧師也說:「我們收割這前人的灑種,也更有信心的確據、知道我們現在流淚所撒的,未來的人也要歡呼收割!」

右圖為中埔福音中心鄭銘章牧師,左上圖為其師母何秀慧,於會中分享工作區事工;鄉福牧者同工長久以課輔的方式,陪伴與協助鄉村的孩子。(圖/記者辛毓珊)

信心看得見,就會走到那裏

鄉福總幹事暨東石教會陳文逸牧師,最後分享道:「1995年我到鄉村服事,這麼長的時間,一切看下去,每天都不是令人興奮的時刻,甚至是平淡中帶著挫折的,但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真的就看到上帝的工作──本來沒有福音的地方,現在一間間教會剛強地站立在那裏。」

 

陳文逸牧師說:「這麼多年來,支持我服事的有兩個圖畫,一個是主耶穌對神國的比喻,像一粒芥菜種,不要看它小,長大成了大樹,還有飛鳥前來棲息,或是人在夜間灑種、晚上睡覺,隔天起來就看到它發了芽;神的國都是從很小、很不起眼開始的,我們要有這份信心。」

 

「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路加福音12:32〉

 

另一個是摩西與亞瑪力人打仗,派了約書亞去、自己在山上舉起神的杖禱告。聖經〈出埃及記17:11〉記載「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陳文逸牧師藉此勉勵各鄉福教會同工:「不管我們的教會多少人,只要我們信心的手沒有垂下來,神的得勝就在那裡!」

 

「弟兄姊妹,讓我們裡面沒有灰心、沒有放棄、沒有小看自己。」陳文逸牧師提醒,神是宣教的上帝,祂比我們更關心自己的教會,與神同工必可在祂裡面安息、繼續奔跑。

 

陳牧師也勸勉眾弟兄姊妹,要持續地與牧者同心事奉,更要自勉「教會是我的教會」,若一天教會有領導的需要,也能興起、承擔;盼望在共同的異象中,同心前進,「只要我們信心看得見,我們就會走到那裏!」

培靈會最後為禱告會,眾人同心為各工作區代禱,彼此勉勵也用信心仰望神,深信神必要在鄉村顯大、得勝。(圖/記者辛毓珊)

聚會現場。(攝影、剪輯/記者辛毓珊)

 

精選要聞》

撒但運作在「思潮」裡,教會正面臨生死存亡時刻—超越個人性問題,進入國度型爭戰(上)

遇公司危機苦惱到無法安睡 捷安特創辦人羅祥安的救命解藥:把重擔交給上帝

「大膽作一個內向人!」無收入卻贈出汽車筆電 邵聖光超自然日常:用膝蓋讀屬靈博士班  

 

簡單好用!一鍵閱讀今日報—自己做今日報App?

 

今日報邀請您一起同工》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