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959年電影《賓漢》劇照,圖左為原著小說圖片。(照片來源/維基百科、IMDB網站截圖)

耶路撒冷的一個有錢富戶家族裡,年輕的賓漢,因著某次意外事件,導致整家被抓、流放做苦役。賓漢在流放路上,差點渴死,這時,有人給了他一杯救命的涼水…許多年後,他從谷底翻身,在尋求重病家人的醫治時,碰上了城鎮一位學者的世紀公審…

1959年上映的經典復活節電影《賓漢》(Ben-Hur),堪稱是信仰版的王子復仇記,講述一個在耶穌時代下的故事,充滿著背叛、復仇、饒恕與得救的元素,原著小說的名字就叫作《賓漢:基督的故事》(Ben-Hur:A Tale of the Christ)。

 

這部長達3個半小時的電影,是當年代首部獲得11項奧斯卡獎的電影。《賓漢》在影史上的輝煌紀錄直到40年後才被《鐵達尼號》與《魔戒》追平。而早在1959年的版本之前,1907年和1925年,都有不同導演拍過此故事,最後在電影名導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精湛的敘事技巧下,把該經典故事推上影史高峰。

 

作為一個具有猶太血統的德裔美國人,威廉.惠勒深入刻劃這個在羅馬帝國富盛時期,以耶穌行走各城各鄉,直到被釘上十字架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

 

該部電影有許多出自《聖經》的對白,像是:「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其中也有帶著濃厚信仰意涵的台詞:「我感覺到他的聲音(I felt His voice)」、「把我手上(報仇)的刀拿走了(take the sword out of my hand)」

《賓漢》讓電影公司米高梅脫離金融災難,也是1959年票房收入最高的一部電影。(照片來源/維基百科2維基百科3

 

電影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部電影相當有名,然而鮮少人知道的是,寫下這部電影原著小說《賓漢:基督的故事》的作者—華勒斯(Lew Wallace),自己也有一段親身經歷上帝的故事。

 

位在美國克勞福茲維爾(Crawfordsville)的「李.華勒斯研究博物館」,館長賴瑞(Larry Paarlberg)說,華勒斯是一名充滿藝術氣息的作家,同時也在立法機關擔任檢察官。從小接受的信仰教育,影響其深遠。然而,成長過程並非一直追隨著基督信仰,但聖經裡一頁頁的故事,仍深深吸引著他。

 

「我從來沒想過這些經文,可能對我造成的影響,像是最終會生出《賓漢》這個故事一樣。」華勒斯在自傳中曾如此說。在其寫作生涯中,先著手進行與東方三智者有關的文章,而一點也不相信上帝的他,卻在開始動筆時,感受到一股從未有過、對上帝的敬畏

 

關於基督信仰,華勒斯了解的越來越多,信仰生命的轉捩點,是在與一位無神論者羅伯特(Robert Ingersoll)的對話。據華勒斯所說,羅伯特不是對信仰一無所知的無神論者,他知道的可多了—簡直要把華勒斯辯倒。

 

那一晚,華勒斯非常苦惱,明白自己若要與人談論信仰,就得要有人對信仰清楚解讀與認識。想到自己還未交出去的那篇東方三智者的文章,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寫什麼,他因此,他需要更瞭解《聖經》、需要明白全盤的故事。

原著作者華勒斯。(照片來源/維基百科1

 

「賓漢」的誕生

華勒斯在研究《聖經》的過程中,默默寫下了電影《賓漢》的主角:猶大.賓漢(Judah Ben-Hur)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猶大.賓漢是信仰的見證人。從耶穌傳道時期、到被釘上十字架,他都看見與經歷,也同得被拯救的恩典。「早在我完成這本書以前,我就已經成為上帝與基督的跟隨者了。」華勒斯說。

 

《賓漢:基督的故事》原稿,被收藏在印第安納大學圖書館裡。華勒斯邊寫、邊經歷上帝。

 

猶大.賓漢在最落魄時,拿到耶穌給他的一杯水,當他從低谷中爬起、完成復仇,卻又在家人的重病中,感受到生命無望。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史實,成為這個故事的高潮。猶大.賓漢要去看看這個極具聲望的人是誰──換他為耶穌舀了一瓢水,這個拯救他的耶穌是誰呢?

 

羅馬官兵踢翻了猶大.賓漢要遞給耶穌的水,當耶穌痛苦的死在十架上,眾人突然明白,這個人真的是救主彌賽亞。回到家的猶大.賓漢,發現他摯愛的家人奇蹟般痊癒,縱有痛苦,終以美好收場。

 

79歲安息主懷的華勒斯,在這之前有不少創作,卻沒有一部作品像《賓漢》這樣打動人心。因為這是他經歷上帝的故事,也是他為後人留下最寶貴的產業。

飾演男主角的薛爾頓.希斯頓(Charlton Heston)是當時相當知名的演員,時常在電影中飾演英雄或偉人等角色。知名作品還有《十誡》裡的摩西。(照片來源/維基百科4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