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因信稱義」是一把轉化世界的鑰匙。神的道進入我們生命裡,成了神的「話」,就帶出爆炸性的能力:個人生命,因之改變;國家世局,因此轉化…

「出於神的話(Rhema),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加福音1:37)

 

 「因信稱義」是神的「道」(Word,Logos)。道,放諸四海皆準;神的道進入我們生命裡,成了神的「話」,就帶出爆炸性的能力(Dunamis):個人生命,因之改變;國家世局,因此轉化。

 

「因信稱義」的真理,改變個人、甚或世界,是有例可證的。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德國神學家、哲學家,原為天主教會神父兼神學教授,於16世紀初,發動了宗教改革,促成基督新教的誕生與興起。他的父、母親是虔誠天主教徒,原為貧窮農家,教導孩子卻極為嚴格,經過多年力爭上游,買得礦場成為礦主。

 

17歲時,路德進入大學哲學系就讀,開始時,他的成績不佳,但他非常用功,漸漸名列前茅;21歲時,他取得法學碩士。

 

路德那時是個很敏感、情緒性的少年,內心對死亡和審判產生很多恐懼,促使他迫切尋求得救的確據,於是進修道院研究《聖經》。一日自家返校途中,險些被閃電擊中,在危急時,他對礦工的守護聖人呼求:「聖安娜,不要讓我死,我誓願成為修士。」脫險後,他還願加入修士,後來被祝聖為神父。

 

路德在修道院,謹守嚴格清規,但他發現自己在許多大小事上、以及心靈深處仍然有罪,無法符合上帝的標準。於是,他花很長時間認罪告解,甚至事件細微到聽告解的神父都不堪忍受。

 

但即使如此,他還不時意識到有罪,使他懷疑自己是否得救,因而常陷入靈性掙扎的暗黑中。1510年,路德被派往羅馬教廷討論修院事務,沿途他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期冀以敬虔贏得赦罪,但他縱或如此,仍感不安。

 

1511年,路德遷往威登堡,次年獲得神學博士學位,成為該大學的教授;同時,他也負責監管好幾家修道院。1513年,路德開始講授《羅馬書》、《加拉太書》等。

 

一日,他讀到「義人必因信得生」(羅馬書1:17),突然這話如雷轟頂,路德被聖靈擊倒、驚醒。他發現,原來不是行善得救,而是因神所賜的信心,讓人接待耶穌,而被上帝的憐憫所拯救!

 

後來,他大膽起來反對天主教的贖罪券,和教宗的赦罪權柄,以及千年來不恰當的各種教會禮儀,從而與羅馬教會分道揚鑣,開啟了新教(基督教)的興起,一生矢志闡揚「因信稱義」真理。

 

馬丁•路德揭櫫「因信稱義」,掀起歐洲的宗教改革,把人心從功德的律法主義下給釋放出來,一掃歐洲一千五百年來的黑暗,讓人進入上帝的恩典中,活出光亮的生命。於是,造成了歐洲的文藝大復興,肇始近代科學的萌芽,激發民主思潮…。

 

若果沒有馬丁•路德對於「因信稱義」真理的再發掘,今天歐洲人可能還在閉塞封建的體制下苟活呢。

 

「因信稱義」是神大有能力的發明、浩瀚恩典的泉源,它改變了馬丁•路德、轉化了世界。它當然也可以改變您、我、每一個信守這真理的人,不只叫人得生命,並且得了更豐盛。

 

(文章授權/潘榮隆牧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