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基督徒需要心理諮商嗎?」這是許多人會提出的疑問。很多人聽見心理諮商,會與人本思想劃作等號,其實這是對心理諮商的誤解。在美國神學院任教、並有20多年臨床經驗的黃芯芯教授,分享與「人本」截然不同的觀念,以「神本」的角度出發,幫助基督徒認識自己、治療創傷,釐清信仰道路上的阻礙。

為何基督徒需要心理諮商

4月30日於長榮中學,教牧心理學院邀請到20多年諮商臨床經驗的黃芯芯教授,至台南分享「為什麼基督徒需要心理諮商」。課程中,教授解釋何謂基督信仰中的心理諮商,並且釐清許多基督徒對心理諮商的誤解。

講師黃芯芯教授授課畫面。(圖/記者蔡柔德)

身心靈交互影響,處理心靈的髒汙

人的身心靈,皆會互相影響。黃芯芯教授舉例,若夫妻吵架、孩子的學業壓力,皆可能引起頭痛反應。聖經路加福音8:48提及,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同時意味著,靈裡的拯救也會幫助身體的治癒。

 

心靈就如一間充滿了垃圾的房間,當一個人心裡累積的垃圾愈來愈多,情緒就會突然之間爆發。現今許多人仍然只以藥物控制心理問題,但若沒有將心中的垃圾清除,便只能一輩子依靠藥物來抑制情況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創傷,我們必須重視創傷帶來的影響。然而,神可以將糞土變為肥料。當我們慢慢清除心理的垃圾,並且透過靈修禱告的過程,神會醫治我們的心靈,過去的垃圾會成為心靈土壤很好的養分。

(圖/Shutterstock)

殖民文化對心理的影響

黃芯芯教授分享,台灣曾經受過殖民,文化上的否決、高壓的環境,導致被殖民的族群,許多有自我厭惡的情況,也是造成台灣人普遍習慣壓抑情緒的原因之一。長期的壓抑導致心裡憂鬱,許多人都深受憂鬱症之苦。時常批評、指責的文化,很容易造成創傷。

 

正視內心的壓力和創傷

黃芯芯教授分享,文化觀念時常要求一個人應該堅強、不能哭泣,但這不是正確的方式。壓抑情緒會造成身體疾病,情緒也會一觸即發若我們發現自己談起某些事情時流下眼淚,是因為心裡的問題沒有被清理乾淨

 

「The past is always in the present.」黃芯芯教授說明,若過去的創傷沒有被治癒,現在的行為處事都會受到影響。創傷會讓心裡疼痛,若我們發現一個人不斷說著過去的事,是因為心理的創傷還沒有處理好。我們不應反駁他為何反覆提起,更不應該要他忘記過去只管向前。

 

然而,因為這些創傷,一般人或許沒有適當的方式幫助他釐清心理的狀態、也沒有辦法不斷地陪伴。此時若讓心理諮商師提供治療,會是較好的方向。

(圖/Shutterstock)

人本與神本的差異

黃芯芯教授分享,以人本方式為核心的心理諮商,果效常受到限制;只有使用「神本」的方式治療創傷,才有辦法完全解決。黃教授說明:人本,如同我們開車,讓上帝坐在副駕駛座。神本,則是將駕駛座讓給上帝,讓上帝來帶領方向

 

治療創傷是長期的過程

愈早受到的創傷,會成為人格的一部分。教授比喻,「早期經驗」有如一套軟體,若沒有更新、釐清過去與現在的分別,將會不斷受到過去經驗所影響和傷害。我們心裡的疼痛是一個警訊,提醒我們需要正視它

 

若要根治,必須不斷地處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黃教授也分享,若要處理到不痛,最後都必須進入「饒恕」的過程

 

從恩典出發

神本,是由「恩典」的角度思考。恩典,代表我們的一切都是上帝所給的,每個人的環境與天生的才能,都是上帝所賜予。若我們從上帝恩典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周圍的人,正如聖經中提及,任何時間來到園裡工作的工人,都得到一樣的工價。

 

黃芯芯教授分享,恩典本是不公平的,不是應得的工價,而是神根據各人的需要賜給我們。故事中得到一錢的工人,工價恰好能供應全家一天的飲食。因此,教授提到:為何饒恕很難?因為這並不是對方應得的,而是我們願意給對方恩典。

 

「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馬太福音20:8–10

(圖/Shutterstock)

彼得蛻變的成長過程

「人本」的目標是自我實現,但這並不是最完全的;真正的人生目的,是成就上帝的旨意。若我們沒有與神有好的關係,我們無法理解祂對我們的心意。這是人本與神本的不同之處,人本為了自己,而神本卻是為了上帝的國度,明白自己是神國的肢體。

 

黃芯芯教授分享,彼得若沒有遇到耶穌,他的自我實現或許是成為一位好漁夫、好商人,這是人本的自我實現。然而,當他遇見耶穌,他的生命完全走向不同的道路。

 

彼得並不是一開始便能全心為主犧牲;當耶穌復活後,向他問起:「你愛我嗎?」在原文意旨「愛到願意獻上生命」的Agape之愛。可是,彼得這時回應的愛卻是「友情之愛(Phileo)」,彼得當時還做不到Agape,耶穌也明白彼得的狀態,便告訴他去做現階段所能達到的目標─「牧養祂的羊」

 

從使徒行傳中,我們卻能看見,彼得一次又一次調整自己。他必須不斷地回應聖靈的帶領,並且是甘心樂意地。最終,他達到了「Agape」的愛,為了耶穌捨棄自己的生命,這是我們屬靈生命的過程寫照。基督信仰的心理諮商,並不是為了使對方達到自我中心的實現,而是使他成為一位好的基督徒。

 

與一般諮商的差別在於,基督信仰的心理諮商是為了「解決信仰中所面臨的障礙,釐清與神、與人、與自己之間的關係」。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帶領對方慢慢思考、認識自己,調解靈性成長中面臨的心裡障礙。像彼得一樣不斷地學習順服聖靈,最終成為能夠對神有「Agape」之愛的人,並為神所用。

 

黃教授分享,心理諮商的過程,就如同米開朗基羅雕刻大衛:「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我們在神面前修剪、雕刻,就會慢慢成為神眼中應該成為的形象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Agape)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Phileo)。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約翰福音21:15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Agape)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Phileo)。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約翰福音21:16

 

「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Phileo)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Phileo)。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翰福音21:17

 

唯有神能滿足

信仰讓我們得到自由,並明白自己是誰。現在社會討論的自我實現、自我決定,到最後都是空虛的。因為我們都有靈、都有渴求,這樣的追求和渴望,只有神可以滿足

 

若沒有讓神滿足,我們只能不斷往錯誤的方向尋找。我們必須從永恆的角度看待生命,才能夠釐清生命中什麼事情是重要的。生命的意義必須從永恆的角度,以及我們與神親密的關係來定義。

 

相信上帝完美的創造

若我們有自我厭惡的情況,等於否定了上帝創造的美好。我們必須認識自己,透過靈修禱告以及心理諮商的過程,慢慢地學會分辨;明白雖然人總會犯錯,但是在神眼裡都是完美的。

 

心理諮商不只是處理問題,而是有方法地處理我們的自我意識,若我們不喜歡自己,我們如何能夠向上帝說:「祢的創造是美好的」?必須處理到,能夠打從內心相信上帝創造自己是美好的。

 

若我們自我拒絕、自我批判,那麼逃到哪裡都沒有用處。黃芯芯教授說道,心理諮商最終,是在處理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我們越能夠信任神的愛,便越能把創傷帶到神面前,也將愈來愈能體會神對我們的愛。

(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