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下營教會兩旁是鄉間田野,教會建造後一旁的馬路也經政府拓寬,有了整排明亮街燈。      (攝影/特約記者錢弘芸)

以基督徒比例而言,台南下營區1萬5千名居民中,基督徒不到50人,僅佔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可說是信仰貧瘠地,然而拿撒勒人會下營教會卻選擇在此地深耕,一開始僅有5萬元經費,卻能將廢墟變成教會、豬圈改為接待旅客的「鐵馬行館」。

信心來自異象 沙漠開江河、曠野開道路

由豬圈改建的鐵馬行館外觀。      (攝影/特約記者錢弘芸)

秉持著「看不見異象就不牧會」的信念,下營教會主任牧師馮匡元不去大城市,選擇來到台南下營開拓,因為他深信禱告中所見異象「在沙漠開江河、曠野開道路」,必會在主手中成就。

馮匡元牧師在2008年來到下營,同行僅7位同工,剛開始清理如同廢墟的承租地時,銀行裡只有5萬元。上帝像預備好一切般,隨著工程的進度,一筆筆奉獻準時入帳,教會木造建築體蓋好後,不多不少,花了75萬元,也收到75萬元奉獻。教會落成後,原本的昏暗鄉間小道也在政府規劃中拓寬,一整排街燈亮起,安全又美觀。

主任牧師馮匡元與一起開拓下營教會,高齡81歲的阿嬤陳碧戀。      (攝影/特約記者錢弘芸)

教會中得救的信徒也在穩定中增長,從剛開始的7人,在三年內一路增長至21人,溫馨和樂的氣氛就像大家庭。為了預備買土地,會友主動義賣拼布作品、81歲的阿嬤自己製作特產燻茶鵝、滷味等,之後蓋起「鐵馬行館」,教會自力更生,以福音長久深耕社區。

豬圈變鐵馬行館 宗教之旅體驗信仰

步入簡潔、乾淨的鐵馬行館,很難想像所踏之地原本是豬舍,經改建後已成為可容納33人的大通鋪,還有2間套房、1間雅房與3套衛浴設備的住宿空間,而且因為地處鄉村,套房每晚僅收500 元,不少客人受到溫馨接待的感動,主動願意多奉獻教會。

有了可以接待客人的鐵馬行館,馮匡元牧師與同工更進一步規劃「宗教體驗之旅」,安排參訪台南顏水龍紀念公園、糖廠等,讓新朋友可以認識下營之美,更能親身體驗一下在教會做禮拜的感覺。

鐵馬行館的交誼廳。      (攝影/特約記者錢弘芸)

鐵馬行館的套房。      (攝影/特約記者錢弘芸)

鐵馬行館的大通舖。      (攝影/特約記者錢弘芸)

下營教會禮拜堂。      (攝影/特約記者錢弘芸)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