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張文亮教授分享:「不是我能夠教好這些另類的學生,而是上帝給我機會,同時他們也給我機會,去與他們同行,去教他們,為他們禱告。讓我訝異的是,這樣的學生日後經常成為一流的老師,原來他們也可以和我一樣,在陪伴裡,體會什麼是堅定不移的愛。」(圖/合一堂Youtube 影片)

「孩子的發展像一本書,『上帝是作者』;只要上帝是作者,你不用擔心這本書最後是『悲劇』!」台大教授張文亮提到,孩子也像河流,父母、老師、輔導等陪伴者不需在前端拚命挖掘,而是要靠後端源源不絕的推力,方能順流直下。我們僅能與上帝同工,既無法、也沒有能力負起全責。反之,上帝希望我們用四個觀點輔導祂的孩子。

承上篇,如果我的孩子,是上帝的孩子,他的將來會有問題嗎?

 

張文亮教授將孩子比作「河流」,如何讓一條河流暢通無阻?不是拚命在「前面(下流)挖」,而是確保後面(上流)有源源不絕的泉源(動力)。河流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路徑。

 

張文亮教授提出教養孩子的四種方法:

1.「牧養」(Feed)的教導

牧養式的教導包含五個部分:給予合適的食物(提供多樣的營養)、教導他朗讀(協助其組織語言能力)、教導他唱歌(建立社交能力)、做左右協調的運動(幫助神經協調)、進行戶外活動(引導其注意力由小至大,並適應不熟悉的環境,減少想像中的緊張與害怕等)。

 

2.「聚集」(Gather)的教導

父母需堅持用「明確規範」來引導孩子,從「自我優先」到「尊重別人」。

 

張文亮教授提出個人家庭的兩項育兒準則:第一,鼓勵孩子說出內心想法,而不是讓他哭(父母要建立讓孩子能安全說出想法的環境,並給他時間);第二,鼓勵孩子培養誠實的特質,成為上帝所喜悅的孩子(培養善良的品格);第三,引導孩子從「自我優先」到「尊重別人」,制定好規則(規範不用多,但要明確,例:和他人講話,眼睛需注視對方)。

 

3.「抱」(Carry)的教導

當孩子產生挫折、沮喪時,最好的教導是「擁抱」。

 

4.「引導」(Lead)的教導

最好的引導式教育,如同水流,不是在前端開路,而是後端有一個推力,慢慢地推進。」張文亮教授提到,如同雅各書所言,神給我們的智慧是帶著溫柔的,孩子所需的內在推力,源頭來自於上帝,我們要帶著盼望和期待,陪伴在他們身邊。

最好的引導式教育,如同水流,不是在前端開路,而是後端有一個推力,慢慢地推進。(圖/shutterstock)

如何教導「過動症」的孩子?

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簡稱ADHD)的孩子,不是上帝賜給家庭的苦難,而是禮物。

 

張文亮教授分享過去碰過ADHD學生的經驗,目前有15個他曾教過的ADHD學生,在台灣擔任教授,其中也有國中老師。「(教導這些學生)有時會想放棄,他們會讓你從有經驗,教到沒有經驗;從有愛心,教到沒有愛心,而交託仰望主,是唯一的方法。」

 

有個「算錯數的天使」,永遠都無法統計出全班正確的成績,呈報的成績總是一改再改,張教授也寫過幾次悔過書,希望學校再給這位學生幾次機會,後來他成了名師。

 

我深深體會,教導孩子跟學生不是我的力量,是上帝的恩典。當我的力量用多,他們就越難教,但我相信上帝給他們另外的空間,全然不屬於傳統教育的領域。

 

還有個原本念經濟系,後來轉到物理系的學生,他很有主見、也不願聽張教授給的論文建議,也曾是許多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後來他順利畢業,成為一名國際導遊。

 

一個好的輔導應該(給孩子)有空間,但不是由你制定。你不是主導者,你只是旁觀者,上帝會給他們青草地,以及可安歇的水邊。教導ADHD學生的藝術是『陪伴』。

 

孩子的腦神經有10億以上的細胞,每個細胞將近有1,000的突觸,每一個突觸有1,000個以上的連結,也許我們不明白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但要相信上帝會透過這些突觸和連結,依然在他們生命中作工,「我們無法進入孩子的『大腦』,但可以進去『心』裡面!

 

ADHD孩子的存在是有目的的,我們不是要找原因,不是要怪罪誰,而要相信他們會經歷主耶穌更多的恩典,永遠不要找ADHD的原因,要對上帝懷有正確的盼望。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13:13

 

孩子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們才是孩子的問題,孩子要的是屬他正常的發展,不是科學猜測的說法,因著有信,我們有基本穩定點;因著有望,我們知道陪伴他們是一條盼望之路;因著有愛,我們不容易放棄他們。

 

ADHD的孩子有輕重症之分,他們與一般孩子最大的差異,再於一般孩子只需1-2個指令就可遵行;ADHD的孩子則需統合多種指令,如跑、站、跳、動等方式即可遵行,因此陪伴者需「主動的教導」,而非「被動的承受」。

 

過動的孩子是大腦出了問題,但其生命的本質並沒有問題。

 

若世界是個棒球場,過動的孩子是個小小選手,我們要預備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球,讓他們去打,而不是一開始就用比賽標準用球。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推他們出去參賽,而是看見他們雖然技巧不好,但仍然有信、有望、有愛,相信他們未來能慢慢征服更快、更難打的球。

 

我們不失去信心、不失去盼望,而是為了愛孩子的緣故(堅持);如果快失去(愛)或已經失去了怎麼辦?不要憂鬱、不要帶著孩子去自殺,來向主耶穌支取,祂會給我們(陪伴者)有信、有望、有愛!

父母的離婚,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影響甚遠,儘管短期看不出來,日後卻有嚴重後果。(圖/shutterstock)

離婚悲歌!父母一時的需求滿足,是「犧牲孩子」來交易

父母的離婚,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影響甚遠,儘管短期看不出來,日後卻有嚴重後果。夫妻決定離婚時,對於孩子日後的心靈、性格,經常不是他們考慮的優先。

 

張文亮教授分享,過去接觸單親家庭的學生中,有的人產生性別錯置,不懂得如何和異性交往,甚至拒絕與異性交往;有的很早就選擇同居,尋求愛的認同;有的堅持長大後不結婚,以免步上父母親後塵;有的對於「長期委身」感到失望,以至於最後成績一落千丈,選擇休學或被退學。

 

這些都是父母一方,起初在尋求婚外情時,沒有為孩子想到的後果,以至於他們滿足自己一時的情慾,犧牲孩子正常的成長。婚外情的滿足,有如屬陰間的可怕,是『犧牲孩子』來交易!」張文亮教授強調。

 

大多數孩子會將父母離異的緣由,歸咎到自己(不乖、不好、不聽話、不可愛)身上,這樣的誤解會導致孩子出現自我懲罰(如自殘、自殺)等行為。父親或母親對婚姻的不忠實,對孩子亦是親情的損失,也許初期孩子看不出異狀,但久了就可能出現偏差行為,如下列四項:

 

第一,孩子容易憤怒。情緒起伏大,內在憤怒長期累積,是埋下青少年「躁鬱症」的前兆。

第二,孩子的生活習慣改變。夜間會暗自哭泣,不易入睡,白天容易變得昏沉,會逐漸暴飲暴食,沉迷於玩樂,喜歡離家或深夜未歸。

第三,孩子的行為模式改變。喜歡批評、憤世忌俗,語帶三字經;對弱者常出現攻擊性動作,對強者則提早退縮,並且不接受外界幫助。

第四,孩子與人互動關係會改變。喜歡躲在房間、衣櫃裡、沙發後,也可能是電動玩具之後;有些是孩子的恐懼、孩子的敵意,有些則是對父母親的報復。

 

「當父親或母親一方離開他們時,就等於失去孩子的信任,日後叫孩子如何信任他人?連自己的父母都可以外遇,或因其他理由離開,那麼真正的信任是什麼?真實的愛是什麼?

 

什麼是赦免?什麼是安慰?什麼是堅定不移的愛?我想真正的信仰不是理論,是醫治跟挽回。人與人的關係要挽回,是先從人跟上帝開始,因為只有主耶穌有堅定不移的愛!

 

受傷的孩子們需要有肯定的眼神,讚美的言語,以及真誠的微笑,鼓勵他們走出陰影,迎向陽光。

 

回首30多年教學時光,張文亮教授仍然感恩:「不是我能夠教好這些另類的學生,而是上帝給我機會,同時他們也給我機會,去與他們同行,去教他們,為他們禱告。讓我訝異的是,這樣的學生日後經常成為一流的老師,原來他們也可以和我一樣,在陪伴裡,體會什麼是堅定不移的愛。聖經帶給我智慧,教導我如何幫助自閉症、過動症、躁鬱症的孩子或學生,要有信、有望、有愛。」

 

相關報導》來自「雲端的孩子」需要雲端上的神幫助! 張文亮:每個ASD孩子都是一本書,值得細讀(上)

 

精選要聞》

兩個醫治預言成真,身體的「刺」神蹟消失! 周學仁牧師:RPG代禱的事,很快成為感恩的事

疫情席捲之下的心理危機 不可不知的四個提醒

5月18~28日停課》在家學習的4個提醒 未來教學新趨勢,你預備好了嗎?

在今日報的感動,想讓您知道》

立刻加入今日報LINE,熱門文章一次

簡單好用!一鍵閱讀今日報—自己做今日報App?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