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混亂的時代,基督徒更要顯出基督的樣式出來。(圖/Shutterstock)

台灣疫情日趨嚴峻,人心惶惶如末世,除了COVID-19病毒本身傳染的威脅外,「人心的恐懼」的傳播與破壞力更是遠勝病毒威脅。在每天的新聞畫面中,充斥因為沒戴口罩、因為疑似確診者足跡...等,引發諸多不安與揣測,也讓人性更赤裸裸地被呈現。光合教會林銘敬傳道以彼得前書4章中「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呼籲彼此相愛、不發怨言。

近日新聞報導,台中一名女大生遭感染COVID-19,造成10人確診,當事人內疚道歉,但仍遭網友抨擊;高雄一家早餐店因曾有確診者足跡,早餐店店長雖未接觸到確診者,仍遭社區住戶要求搬離;一名機師的太太,她與老公因疫情經常見不到面,但仍然遭到人們互相怪罪、謾罵;也有因勸導未戴口罩,而引發的口角與暴力衝突。

 

然而,類似的新聞常在我們生活周遭上演著,不但影響整體抗疫工作的進行(為避免遭罵而隱匿),對於社會徒增動盪的氛圍。歧見、排擠和貼標籤,不斷地拆毀我們心中那份「最美的風景」。

 

對此,光合教會林銘敬傳道引用聖經:「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傳道書7:16)」,惡者的謊言總是摻雜在真理中。在疫情當中,若高舉著所謂的「愛與正義」,過度檢視別人,進而發生衝突,不知不覺中成了「正義魔人」,也突顯在困難的時候,人的自私面與混亂。

疫情中的歧見、排擠和貼標籤,不斷地拆毀我們心中那份「最美的風景」。(圖/Shutterstock)

林銘敬傳道分享最近看到一支網路影片,一位機車騎士在停紅綠燈時,發現旁邊的機車騎士沒戴口罩,他不但沒有檢舉這位騎士,反而立刻從口袋掏出一紙口罩遞給他,並說:「這個戴著,比較安全啦!」

 

有則馬來西亞的新聞,一對居住於首都吉隆坡的夫妻,雙雙確診COVID-19,被迫與兩名幼子分開,讓他們相當擔心隔離期間孩子照顧的問題;然而熱心的鄰居們,主動聯繫他們,表明在他們隔離期間,願意接手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和三餐,要他們別擔心,讓這對夫妻相當感動。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4:7-10)

 

林銘敬傳道表示,疫情、旱災等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末世近了,世界會變得動盪,基督徒要警醒禱告,彼此相愛。在疫情人傳人的威脅中,難免都有擔憂,但你可以選擇「良善」,或是「發怨言」,但只有「愛」能遮掩許多罪。

 

他鼓勵基督徒:「在遇見困難的時候,生命品質就會顯露出來。而基督徒的生命品質,也要在這混亂的時代,顯出基督的樣式出來。

光合教會林銘敬傳道左圖以聖經彼得前書的經文,呼籲基督徒在疫情緊張時刻,仍要彼此相愛。台南大學專案心理師吳佳真右圖以同理、關心、感謝及祝福等四點行動建議,代替批評與謾罵。(圖/光合教會、吳佳真 提供)

 

面對疫情中人心的混亂,臺南大學專案心理師吳佳真也有四點行動建議:

 

一、「同理」取代「同情」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

「同理心」是站在對方的高度,感同身受對方的感受:而「同情心」比較是站在高位的教導。但面對疫情中的苦難,不太需要太多的說教,需要一起面對困境的誠意。

 

二、 「關心」取代「評論」

「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言12:18)

我們很容易陷入評論對方行為,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我們看待對方的眼光;但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二次傷害對方或對方的家人。我們如能像智慧人的舌頭,成為醫人的良藥,將對確診者的評論轉化為關心,也是我們防疫任務之一。

 

三、「感謝」取代「抱怨」

抱怨無法改善疫情的擴散,也加深確診者的內疚與憤怒,如果改以感恩的心去感謝目前的狀況,不僅促進人際關係的維持,同時也會讓確診者感受到我們的愛,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艾蒙斯(Robert A. Emmons)認為,感恩可以降低血壓,並改善免疫功能。

 

四、「祝福」取代「漫罵」

謾罵、威脅或是對他人有不良影響的言論,易造成大家對疫情或是確診者的焦慮與恐懼,改以祝福及禱告,除了緩和自己的擔心,也平穩確診者的煩燥,一起同心作好防疫工作。

 

精選要聞》

擺脫「悲劇人設」,直奔耶穌跟前! 高敏智牧師:人生的舞台劇,祂必引領我們至精

執意嫁替人消災的算命師,卻消不了人生「黑洞 欲自盡前聽見聲音:「妳來,我可以

精選片單》在家開始無聊了嗎 來看看好電

 

在今日報的感動,想讓您知道》點此奉

立刻加入今日LINE,熱門文章一次看

簡單好用!一鍵閱讀今日報—自己做今日App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