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上圖的手語之意為「我愛你」。左圖為「國際恩典手語神學院」第一屆聾人同工畢業生。下圖為手語教會野外禮拜的合影。(圖/陳育麟 提供、shutterstock)

疫情期間,在防疫新聞或記者會上,可看到手語框畫面,還曾因口罩議題引熱議,也因而使人們更多意識到這群「聾人朋友」的存在。平日,聽人和聾人的生活有如平行線,彼此少有溝通,難以相互理解,久而久之,聾人成為被社會漠視的族群,包括教會界,對其也是十分陌生。你知道嗎?耶穌這兩個字,對聾人群體來說,幾乎是個「白字」,不具意義。藉著以下報導,一同來關心、代禱—為上帝所深愛的每個百姓。

中華福音自傳會、台灣手語雙福關懷協會的陳育麟牧師,曾遇過一名七十歲的聾人老太太,她的身邊沒人會手語,包括結縭四十年的丈夫及三個小孩、孫子。「你能想像這位老媽媽,在家中的地位和角色嗎?(她)就像個隱形人,與家人的互動都是點到為止。」陳育麟牧師藉此指出,聾人的孤單說不出來,聽人也很少花時間學習與理解他們。

 

〈馬可福音〉7:31-32中描述到,「有人把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帶到耶穌面前,請耶穌為他按手。」引此經文的陳育麟牧師感概說:「那個『有人』是誰呢?或許是他的家人,但更可能是極少數關心他的聽人好朋友。」

 

聽人當如何關心聾人?事實上,可從實際的接觸開始,並接納聾人特別的生活文化,始能進一步關懷對方。

疫情前,台南啟聰學校校長來訪手語教會。圖中間二位身穿黑色牧師服,左為中華福音自傳會、台灣手語雙福關懷協會陳育麟牧師,右為其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手語教會」羅佩文牧師。他們說,聾人朋友的生活圈重疊性很高,進入啟聰學校後,上下屆十幾年都同在一起,所以教會一有聾人新朋友來,都會很快地在群組中被人認出來。(圖/陳育麟 提供)

 

帶你了解聾人文化

1. 世界各地的聾人,有高度共通性

陳育麟牧師分享,各地聾人手語打法各有不同,但仍有很大共通性,因此容易理解彼此的表達。手語,其實不只是手在表達,還包括肢體和表情。

 

2. 聾人群體,會自然地成為「小組化」群體

聾人聚會,人數會自然而然固定在二十人以內,並不會因某個群體很棒,就超過人數,因為這樣並不符合聾人的「社交需求」。因此,聾人群體會自然地成為小組化群體

 

3. 「文字」非聾人母語

聾人面對文字的感覺是甚麼呢?陳育麟牧師打比方說:「就像英語不是台灣人的母語,即使從小受英語教育,但缺乏聽說練習,我們不太會講,也不容易快速理解。」像是台灣人若一下子被丟到全英文環境,看節目時得從畫面來猜測,讀字幕要拼湊顯見資訊,實則「有看沒有懂」。

 

這就是聾人看到大串文字的感覺。「所以,除非教導聾人文字的內容,不然他是不理解的。」

 

有些教會因出於善意,會為聾人製作講台逐字稿、發放福音單張,但若沒有予以教導、解釋內容,等於白費工夫,因聾人很難自動了解內文,這也是聾人信主人數少的原因之一;基督徒因為誤解,忽略其真正需要,加上聾人也習慣活在自身舒適圈。

手語教會前往高雄福山國小分享聾人文化。(圖/陳育麟 提供)

 

聽人如何關心聾人?

1. 避免邊緣化對方

聽人最常無意間冒犯聾人的舉動是「把對方晾在一邊」。當聾人和聽人聚在一起時,聽人常因習慣口語對話,聊到忘我,而忽略聾人存在。

 

如:講話太快,致使聾人讀不清唇語,或是轉過身去,仍繼續講話,導致聾人無法接上談話內容,或無適時用手語重點翻譯,這些都會讓聾人感到無聊或不被重視。

 

陳育麟牧師表示,聽人應更積極透過眼神接觸、及時手語,並放慢口語速度,避免讓對方感到被忽略。此外,由於台灣唇語教育以華語為主,在聾人面前也應盡量講華語,而非台語或其他語言。

 

2. Line是聽人關懷聾人的絕佳工具

聽人想關懷聾人,可善用line的「簡訊」功能。文字是聾人不熟悉的語言,但大家使用line的習慣,是短句進行,而非長篇、結構式的文章,所以,聾人可以理解。

 

但,聽人需多包容對方的語句。有時聾人會有其專屬語法,需要聽人猜想、連結。在疫情中,line正是聽人關心聾人的極佳方式,「通訊軟體實在大大地提升了聾人的生活境界!」陳育麟牧師感恩地說。

疫情前期,手語教會尚未取消實體聚會;在實體聚會中,台上台下會熱絡互動,會眾隨時用手語回應,牧者也會主動詢問他們了不了解?每個段落間,有回應時間,聾人間會彼此解釋,幫助每個人都更加理解信息內容。(圖/陳育麟 提供)

手語教會參與台南全國禱告會,大家在大會介紹時熱情回應,雙手高舉是「歡迎之意」,手勢的手語則是「我愛你」。(圖/陳育麟 提供)

 

未聽之民的呼聲

你知道嗎?耶穌這兩個字,對聾人群體來說,幾乎是個「白字」,不具意義。

 

陳育麟牧師指出,目前全台灣配合手語講道的教會不到二十間,但是在台灣,包括多重障礙者,共有十五萬聾人

 

我想呼召已經認識聾人、或是曾經學過手語,或有意願委身,進一步同工的弟兄姊妹,一起開拓聾人事工,這是亞洲教會目前很缺乏的。

 

張開雙手,擁抱聾人精兵

許多聾人不認識耶穌,從另一方面來說,也不認識偶像。即使出身傳統信仰家庭、拿香對拜,但對於傳統宗教的信仰內涵,可說是白紙一張。

 

因此,當基督徒向其張開雙手、分享福音,聾人朋友感受到教會的愛與接納時,即很容易信主。

 

十年來,陳育麟牧師和妻子羅珮文牧師做了六千支影片,建構起豐富的手語資源,更希望聯絡眾教會齊同工,點燃「聾人傳聾人」的火炬,協助各教會在當地,得著這群具世界性的群體。

 

配搭方式如下:

1. 教會成立聾人團契

教會可提供一個空間,接納聾人聚會,也邀請一、兩位願意委身、作為窗口的弟兄姊妹,開始關心教會所在地的聾人朋友,「不會手語也沒有關係,只要願意關懷,並成為我們手語同工的橋樑。」

 

2. 接受基本培訓

手語教會的服事團隊,會前往願意的教會進行基本培訓,教導同工們認識聾人文化、簡單的手語,以及接納聾人到教會時,所需的相關預備(電腦、網路、影音設備)。手語老師也將成為教會同工的手語諮詢對象,歡迎隨時詢問。

 

3. 與「國際恩典手語神學院」聾人同工配搭

在牧養方面,教會不用特地請手語傳道人,可以與已完成培訓的聾人同工配搭。2020年,國際恩典手語神學院第一屆學生畢業,他們會巡迴台灣各教會,協助關心聾人,並透過通訊軟體建立聾人群體,幫助教會的聾人事工無縫接軌。

圖為2020年,自「國際恩典手語神學院」畢業的學生們。最左邊的聾人姊妹為莊謹瑜,家人篤信佛教,她因聾人朋友的邀請,而進到教會,進一步信主、受洗並擔任執事。家人在她畢業典禮時全員到場,也和教會肢體成為很好的朋友。(圖/陳育麟 提供)

4. 善用「手語之愛影音網

該網站上目前有六千支影片,包括:手語講道、手語福音故事、手語福音經句、有聲或無聲的手語詩歌。接下來,陳育麟牧師夫婦也將製作以「聾人慕道友」為主的純手語福音信息

 

只要教會願意開放接納,提供一、兩位同工作為橋樑,聾人團隊將協助牧養,也會差派聾人弟兄姊妹透過line來關心聾人朋友。

 

陳育麟牧師估計,全台有聾人親友的基督徒,其實不下幾千人,但礙於一般教會無相關資源,不易帶聾人家人進教會,如今,眾教會可張開雙手,擁抱聾人精兵,善用已累積起的資源,一同加入開拓當地的聾人事工!

 

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按手在他身上。—馬可福音 7:32

 

盼望眾教會張開雙手,擁抱聾人精兵,善用已累積起的資源,一起得著這群未得之民。影片內容為陳育麟牧師為聾人事工禱告,並有2020年12月26日手語教會設教30週年的感恩禮拜畫面。(影音來源/台灣手語基督之家、陳育麟牧師,剪輯/記者辛毓珊)

 

精選要聞》

醫療量能瀕危.為第一線醫療代禱》抗疫關鍵角色,卻被遺忘的族群─醫護人員家屬

沒有人喜歡「斷人生路」... 落實防疫中的兩難抉擇,他們串起資源、化解矛盾衝突

末後世代除了《啟示錄》,別忘了《提多書》教導的五件事

在今日報的感動,想讓您知道》點此奉獻

 

立刻加入今日報LINE,熱門文章一次看》

簡單好用!一鍵閱讀今日報—自己做今日報App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