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正道神學院協談學副教授-林慈敏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哲學博士,藉由豐富的學經歷,特別是美國走過疫情一年多來的封城生活,她提出情緒管理的祕訣。(圖/ 勝過疫情中的焦慮和抑鬱講座截圖)

疫情帶來的情緒變化,讓你變得愛抱怨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事嗎?行道會台北榮耀堂於日前(27)邀請「正道神學院」協談學副教授-林慈敏博士,透過線上越洋講座,從自身心理學專業及北美一年多來的防疫經歷,分享情緒管理的秘訣,提醒有信仰的人,更容易「疫」起學習,陪伴家人親友正面抗「疫」壞情緒。

與家人高密度的相處帶來紛擾,生活重新排序,心情是否也跟著上上下下?線上講座一開場,行道會台北榮耀堂吳承昌牧師說道,全台三級警戒開始的那天,正巧是女兒的生日,第一次「無法出門」慶生,令一家人都難忘。

 

此外,從學生沒有實體畢業典禮,上班族被迫分流,到一再延長的三級警戒,面對疫情中24小時「居家」的壓力,到底該如何處理情緒危機?這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林慈敏博士透過遠端,分享他們在北美疫情爆發時,如何面對過程中的心態調適。她以過來人身分和大家說明學習健康度過疫情的步驟,即使是有信仰的人,都需要「疫」起來學習!
由行道會台北榮耀堂主辦,吳承昌牧師(左)開場歡迎林慈敏博士(右),也分享自身防疫期間的心情,說出許多人的心聲。(圖/ 勝過疫情中的焦慮和抑鬱講座截圖)

林慈敏博士(Amy老師),居於洛杉磯,歷經一年多居家生活,她說道:「人其實有無限潛能的,不要小看人的適應力。當時面對百年難得一見的傳染病,沒有人知道封城會這麼久,但人們也走過來了。

 

對於疫情而生的倦怠感,厭倦居家的孤立感,甚至天天燒飯的疲累感…,覺得神遺忘了我們的疑惑感嗎?這些擔憂及負面感,大人、孩子能如何應對呢?

 

取用《詩篇》的智慧  心情可以放輕鬆!

擁有心理醫師執照的林慈敏認為,台灣其實不用太緊張,大家的防疫觀念都不錯,還可以借鏡歐美地區的生活經驗,凡事放輕鬆一點,更可以取用神的話,相信能健康度過疫情。

 

她特別喜歡聖經中《詩篇》的話,情緒不佳時,可以學習詩人赤裸裸地向神哭泣,表達不安,或是身體疼痛不舒服,甚至疑惑神是否遺忘我們?

 

如詩篇42:3-4,「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我從前與眾人同往,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大家守節。我追想這些事,我的心極其悲傷

詩篇42:10,「我的敵人辱罵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

但是詩人沒有停在抱怨,悲傷哭訴完抑鬱的情緒及黑暗景況後,就繼而起來行動,向神「歌頌」、「呼求」與突破的「行動」。

詩篇42:8 ,「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

詩篇43:4,「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神啊,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你!」

 

情緒管理四部曲

將壞心情變好,其實有方法可循,找回平靜的心,操之在你。

 

1、表達自己的情緒
醫學上研究,人們面對重病、大危難時,有五個哀悼的過程——從否認不接受、心情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悲觀,最後才接受。

 

由於全球疫情,社會出現「群體哀傷感」,很容易因媒體報導、確診或疫苗消息、言論等牽動情緒,鼓勵大家不要停留在絕望裡,不只是理性接受,更要心理層面深入的接受。

 

正如聖經中的大衛,他接受孩子已死的事實,繼而起來吃飯行動。全然的接受,幫助我們能再起來打仗。

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豈能使他返回呢?我必往他那裡去,他卻不能回我這裡來。(撒母耳記下12:23)

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你,我就默然不語。(詩篇39:9)

 

2、對自己的靈魂說話,挑戰自己想法

面對疫情的危機,很容易聽到:「完蛋了、沒救了、得病就慘了、會有後遺症…」的表達,但我們是否仍停留在絕望極端的話?可否數算所擁有的? 如何調整思想?

 

林慈敏提到,洛杉磯去年(2020)開始,也從沒想過需經歷一整年的居家生活,她建議可以練習「中立思考」,幫助自己減少極端,調整自我的思想。

 

例如:父母面對孩子「居家網課」,就必須挑戰新觀點,不拘泥課本學業才叫學習,需重新看見,「適應危機」也是一種學習。

 

教育專家學者提醒「打分數」更要放輕鬆,疫情下每個孩子都不同,有些家中可能正遭遇病痛為難,有些可能家中收入減少,或網路不佳,鼓勵老師及家長都要放輕鬆,發揮「中立思考」的能力。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4:8)

 

讓神對我們的心說話。如何凡事給予正面對待,主耶穌也常被錯待時,祂依然信靠神。疫情下,大家都要重新學習,保持身體好的抵抗力,更要加強心理的免疫力。

線上多人踴躍參與,疫起學習情緒管理。(圖/ 勝過疫情中的焦慮和抑鬱講座截圖)

 

3、不停留在抱怨,繼而行動

情緒表達者,都是渴望別人的認同,聖經上也給我們一些經歷苦難的過程及抒發,如約伯記和神的對話,傳道書裡講到虛空,但要如何走出情緒,化為積極行動?

 

聖經教導我們正確看待苦難,不是遇到災難就是犯了罪,而是面對苦難一起學習。有人實際捐贈物資,關心第一線的防疫人員,有人幫助社區年長者採買送貨,有人幫助教會中老年信徒使用線上工具。這些都是很好的轉化行動。

 

傾聽者,要學習先同理,再進入觀念調整。她以美國生活為例,居家期間,有位媽媽說,2個大孩子回家,她每天「賺到」跟兒子相處,更多彼此關懷,更多對話,減少在不對的情緒裡。

 

腓立比書4:6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4、找尋意義

經過以上3部曲後,可調整自己情緒。她提醒,基督徒更需進一步深層地找尋心靈層面的意義。

 

許多醫生學者也說,疫情下「為愛隔離」。疫情期間,家人都綁在一起,特別是華人家庭的情緒牽絆很重。我們更需要慢下腳步,尋求神的帶領,界定情緒空間,因為疫情將死亡好像拉得很近。問問自己,要過怎樣的日子?


同時,「網路」已成常態,而線上缺乏「暖度」,人與人的溫度,必須「刻意」安排 HAPPY HOUR。她特別舉例,美國祖父母只會使用手機通話,其他功能都不太會用,有次跟孫兒講說想吃冰淇淋,卻不敢出門買;不久,孫兒則為他們線上訂購冰淇淋,立即宅配運送,讓他們直接「感受溫度」,享受暖暖心意。

 

為愛隔離  因信仰放下

她鼓勵大家要珍惜此時刻,看見神的心意,對神有信心。只要正常過日子,不要報復性熬夜,不要陷入憤怒裡,全然依靠神。無論是實質的空間或心理的界線,都可尋到安慰的方法。

 

最後,她以「聖法蘭西斯的禱告」結尾,祝福大家能在疫情下,勝過憂慮及抑鬱。

 

主啊!使我做祢和平之子;

在仇恨之處,播下愛

在傷害之處,播下寬恕;

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

在幽暗之處,播下光明;

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

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少求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瞭解,但求多瞭解人

因為在捨去時,我們有所得;

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

在死亡時,我們便得重生,進入永恆。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