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徐延政長老在永和禮拜堂分享「復興禱告的人生」主日信息。(圖/擷取自永和禮拜堂YouTube)

談到復興與禱告,可能有的人會浮現的畫面,是在大型聚會中,有人被上帝的愛觸摸而淚流滿面,或是被聖靈所擊倒。但是復興禱告的發生,也曾在保羅與西拉的監獄中發生,當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集,對焦在上帝心意,行使出神的權柄與能力,就是帶下神同在與翻轉的開始!

在使徒行傳中,當保羅和西拉出去傳福音,卻被鞭打,甚至送進了監牢。那天半夜,他們在那裡唱歌敬拜,那裡沒有成千上萬的人,沒有特別的音樂、講員或場地,在陰暗腐臭的地牢裡,帶著身上的傷痕,他們讚美神!

 

當晚,神的同在與聖靈的工作,開始翻轉這座城市。這是從兩個人的禱告開始,帶下極大的突破。「復興的禱告,不要停留在過去經歷的某種模式。

 

什麼是復興?一個人悔改就是復興,一個人病得醫治也是復興,任何角落有天國降臨,有神的權柄執行的的地方,就是復興。

在使徒行傳中,保羅和西拉在監獄裡讚美神!(圖/擷取自永和禮拜堂主日信息影片)

接著,徐延政長老分享在馬太福音18:15-20中,所呈現出來的禱告復興模式:

 

1. 對焦的禱告

為什麼耶穌要教導門徒兩三個人禱告?並不是一個人的禱告不被垂聽,也不是說兩三個人禱告比較有力量。

 

在馬太福音18:15-17中談到,在勸誡弟兄時,一個人分享時,可能會有主觀的情緒和意見,但是「憑兩三個人的口來作見證,句句都可以定準。」

 

當中的兩三個人指的是見證人,是敬畏神,明白真理且內裡誠實的人。「當一個人講一件事情,只能說『疑似』,但是兩三個人可以稱作『定準』,去弄清楚真相。」

 

而在禱告的場合裡,不是叫神來滿足自己,而是透過有限的人,藉著禱告與神的心意來對齊,在神面前領受和聆聽,一個人可能有主觀的領受,但是當兩三個敬畏神的人,共同禱告尋求神的心意,也同樣是有「定準」的功用。

 

「同心合意的禱告」,是同神的心、同神的意,不是同自己的意。如果禱告沒有對焦,那麼再多人禱告也是無益。

 

2. 權能的禱告

在馬太福音18:18中說道:「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這裡談到權柄和能力,以交通警察來比喻,車子的力量比人的力量還大,但是國家有交通規則,警察背後有國家賦予指揮交通的權柄,因此能夠指揮車子方向。

 

當兩三個人與上帝心意對焦,明白神喜悅什麼,明白在這時刻神要做甚麼,按著神的心意去做時,神就把執行的權柄和能力賦予我們,權柄和能力是從對焦的禱告而來

 

我們不能一天到晚只想要禱告有權柄和能力,卻跳脫跟上帝對焦,如果只想要有權柄和能力,卻不對焦在上帝的心意,可能會進入試探裡面。

 

3. 敞開的禱告

在兩三個人的場合,比起幾百人的場合,可以分享得更為深入與敞開。在大型聚會時,可能很少有機會跟身旁弟兄姊妹太多交流。

 

但是在禱告小組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容易拉近,提出代禱需要,也是在分享內心最深的軟弱、恐懼、失敗與懊悔,並且期望見神的能力在當中彰顯。

 

許多基督徒不喜歡暴露自己的軟弱,又想經歷神的大能,但神的能力是在軟弱上顯得完全!」徐延政長老分享,神非常願意用祂的能力覆庇我們,祂要給我們的不是定罪和羞愧,反而當軟弱被暴露出來時,正是經歷神大能的開始。

 

當我敞開的時候,代表我這個人預備好被調整,願意開始讓上帝來更新和改變!」而向神禱告最具體的表達,就是與地上的禱告夥伴敞開,這是能帶來很大影響力的禱告。

 

4. 靈活的禱告

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 18:20)我們不用每次等到禱告會時,才能聚集禱告,而是可以隨時隨地兩三個人奉主得名來禱告。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許多禱告小組興起,透過網路的連線,禱告時間和地點都變得相當靈活,可以隨時回應生活中發生的狀況。

 

5. 耶穌喜歡的禱告

「你喜歡的人和東西,你就會很想跟他在一起,他在哪裡,你就想要在那裡。」耶穌說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集,祂的同在就在當中,耶穌喜歡我們隨時隨地,彼此敞開我們的喜樂和憂愁,沒有面子害怕的問題,也沒有批評論斷的問題,而是在禱告裡面,對齊在上帝的心意裡面,領受上帝的權柄和能力。

 

最後,徐延政長老分享,在30多年前,自己在學校裡工作,當時校園中也有另外兩位在青年團契服事的同工,於是他邀約可以每周在辦公室一起吃飯,聚集禱告,後來他們三個全都被神呼召全職服事

 

「這不是在說全職比較偉大,而是上帝讓我想起這段經歷,發現(當時)在彼此尋求扶持裡面,讓我生命重心越來越清楚對焦在上帝身上!」當年在辦公室裡的禱告聚集,卻讓個人生命更多對焦在上帝給的呼召和心意裡面,因為神的同在就在當中!

徐延政長老分享「復興禱告的人生」信息。(影音/永和禮拜堂YouTube)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