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左圖)吳恩達;(右圖)吳恩達與家人。(圖/擷取自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YouTube頻道)

當基督徒父母離婚,吳恩達開始懷疑神的良善,神卻透過一個禱告告訴她:「地上父親辜負你,天父卻不會辜負你。」在異象中,看見神用肉心換了她的石心,透過箴言明白了天父的慈愛與形象。她鼓起勇氣與父母和好,參與在famChapms組織,致力於幫助青年與家庭的關係。

如果上帝愛我,為什麼我被拋棄?

根據salt&light的報導,在吳恩達八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家庭,隨著父親的離去,母親為失去婚姻而悲痛,家庭裡充滿了憤怒與沮喪,母親和兩個哥哥經常吵架。

 

她與兄弟的關係非常親密,是彼此重要的夥伴和玩伴,但是在吳恩達五歲時,兩個兄弟收拾了行李,搬離開家。當時她無法得知兄弟的去向,也無法聯繫。

 

「這對我來說是雙重打擊,我已經被父親拋棄,現在兄弟也離開了,我覺得我必須照顧自己!」

 

父母的離婚對她造成極負面的影響,特別因為他們都是基督徒。「我經常想,如果上帝愛我,為什麼我的生活會變成這樣?」

 

直到小學六年級時,她不再去教會聚會,儘管看似叛逆,心中仍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同。「我想讓她感到自豪,讓她認為留下我是值得的決定!」

 

但母親並不是用語言或肢體來表達愛的人,這讓她心中的渴望無法被滿足,關係中間有許多緊張的談話。吳恩達開始變得喜歡競爭,因為她想用自己的成就,從周遭人身上得到母親無法給的肯定。

 

「但不論我得到什麼榮譽和名聲,我仍然感到空虛不滿足!」

小時候的吳恩達與母親和兄弟的合照。(圖/擷取自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YouTube頻道

天父不會辜負你

七歲時,法院安排每周與父親見面,但她拒絕了。後來,雖然她不再去教會,仍有基督徒朋友會與她分享福音,邀請她參加活動。

 

在一次兒童營會中,她回應了禱告呼召,當時為她禱告的人說:「即使在地上的父親會辜負你,你的天父也不會辜負你。」

 

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卻準確地說出自己生命的情況。「我發現上帝是如此真實!」雖然領受了這些啟示,但家裡的現實情況卻是完全相反,這讓她感到矛盾和困惑。

 

在異象中,看見石心換成肉心

15歲時,在一次聚會中,當講員呼召要釋放心中長期的憤怒時,她開始禱告。「我厭倦了生氣,我不想再生氣了,我想從這個痛苦中被釋放出來!」

 

在異象中,她看到一隻手伸進了心臟,取出了一塊石頭,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樂和自由。後來看到以西結書36:26時,才明白上帝以肉心代替了她的石心,才發現到自己與天父的關係是如此個人的。

 

「我意識到,雖然我拒絕了解父親的想法,在其實我渴望知道他是誰,這對我身分的形成很重要!」她開始悄悄與父親會面。

 

但她仍與上帝保持一定的距離,直到大學在海外基督徒組織實習時,開始接觸到神的話語,她被其中一段經文所震懾,「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立比書3:10)

 

「我突然明白,我從未認識上帝,但上帝認識我,耶穌復活的大能,能使曾經死去的事物再次活過來,與來上帝從未停止追求我!」

 

她下定決定要放下曾經緊抓住的,完全與上帝對齊。在箴言3:12中說道「我兒,你不可輕看耶和華的管教,也不可厭煩他的責備。這句經文向她顯明了天父的心,展現了上帝溫柔慈愛的形象,因為耶和華管教祂所愛的人,就像父親糾正喜歡的孩子一樣

吳恩達與丈夫有了兩個孩子,成為母親後,也開始能體會父母的心情。(圖/擷取自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YouTube頻道

人的本性是破碎與墮落,但神是良善的

在吳恩達破碎的成長過程中,上帝用了其他方式來補償她。教會中的家庭給了她充滿愛的環境與照顧,她看見原來家庭關係是可以彼此享受的。當時她會想為什麼自己的家卻不是這樣呢?但回過頭來,就發現這些教會家庭幫助她對未來婚姻有盼望。

 

教會中的導師陪伴她走過傷痛,解開不敬虔的心態。「他們幫助我在信仰和我原本生活中找到平衡,我看到每個人都可能有墮落的本性和破碎的一面!」

 

「上帝是良善的,但由於人的作為或不作為,可能不得不面對後果,雖然我期待父母可以成為我穩定安慰的來源,但當生活沒有這樣發生時,我學會了不要生氣!」

 

吳恩達也分享當年她選擇與父親和好時,母親曾經覺得自己背叛了。但在更深入的談話中,她告訴母親,與父親重建關係,並不會否定母親撫養她所付出的一切。漸漸地,她與父母的關係皆慢慢和好。

 

過去在生命中徬徨的時刻,上帝差派了許多關鍵人物的陪伴,也在她心中埋下了種子,希望未來也能幫助更多家庭,成為上帝的器皿。後來她加入了FamChapms,致力於幫助年輕人和家庭,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橋樑,培養下一代年輕人來支持家庭。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