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本月4日「中區校園福音團契」,於台中忠孝路教會舉辦「青少年輔導實務講座」。上:講座邀請亞洲大學健康中心黃應宇心理師(左)及彰化高商楊芳豪心理師(右)主講。下:全體學員合照。(圖/蔡偉婷傳道 提供)

你是一個「輔導」嗎?總是不斷地陪伴與引導他人,靈裡的生命卻像漸漸熄滅的燭火,即將消耗殆盡?「天父還在團隊」黃應宇及楊芳豪兩位專長「情緒取向治療(簡稱EFT)」的諮商心理師分享,輔導者需要與個案建立健康的依附關係,讓對方知道「我依然愛你,但我們彼此界線必須是清楚的。」盼能幫助教會或學校團契青少年輔導、牧者同工,突破現行的輔導困境!

學員上課實況。(圖/蔡偉婷傳道 提供)

EFT是什麼?

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簡稱EFT),是由Sue Johnson 與 Les Greenberg兩位博士,在80年代共同創立的心理治療技術,適用於改善伴侶關係與親子關係。 EFT 認為「情緒」是引發「行為反應」的重要關鍵,而「安全感」是關係維繫的基礎。其以實證研究為基礎、兼重「個人內在」和「關係互動」的短期治療學派,被公認為現今治療效果顯著,且有效的心理治療取向之一。

 

建立輔導陪伴的「健康界線」和「依附關係」

教會的輔導者、牧師或傳道人,在牧養過程中,不論是個人角色的定位或被牧養者生命改變通常不會立即看見果效,而是會產生一些掙扎或挫折。黃應宇及楊芳豪兩位諮商心理師,皆為基督徒,且富深厚的教會及團契經驗,能同時瞭解並同理學生及教會兩方的牧養處境與現況,堪為雙方的橋樑。

 

此講座為要幫助傳道人、牧者或輔導,在諮商過程中,釐清當下自己產生的感受,且調整方向,藉由適當的技巧,同理個案並予以支持陪伴。期建立輔導陪伴的健康界限和依附關係,幫助與會者突破現行的輔導困境。

 

EFT主要是幫助輔導們成為一個敏銳的雷達,關注的非僅於個案外顯的問題本身,而是能覺察其呈現出來,情緒背後所隱藏的,或許自己也說不出的擔心或害怕。透過技巧演練,可以在對話中,幫助個案體察深層的情緒。

 

在教會的輔導裡,有許多時候只是看到表面的事情。比如:教會的青少年交男女朋友,我們習慣先進入問題的解決裡,開始理性地提問「你幾歲?」「對方是基督徒嗎?」

 

心理師著重的是,可以與被輔導者建立長久的信任關係,即便你不完全同意對方所做的事,但若與之建立信任關係,日後他願意向你傾訴,方有挽回他的機會。有時,必須先接納,暫不處理表象,為的是先挖掘其深層內心最想望為何。

黃應宇諮商心理師。(圖/蔡偉婷傳道 提供)

青少年輔導實務 

黃應宇心理師,希望幫助大家在與青少年對話時,有一個更好的互動情境,並提供一些技巧及幫助。首先,其先引導大家分享自己的輔導經驗,藉此提出當中的困惑並討論之。講座的目的,並沒有要取代真理教導或是教牧關懷,而是從諮商專業,提供輔導青少年生命的新視野。

 

他先請大家回溯擔任輔導的初衷及核心信念,因「老師如何學習知識,會影響他成為一位老師;輔導如何看待生命,亦影響他成為輔導的信念。」

 

其闡述心理諮商重要的一個用詞-「個案概念化」。就是一種對生命的翻譯、理解和整理,指的是你對被輔導者個人背景資料的了解,並如何去解讀這個被輔導者。

 

而學習助人諮商技巧前,輔導者需先做自我覺察,思考當中自己的辛苦及產生的想法是什麼。理解己身的問題,將攸關並影響你如何輔導別人的生命。

 

助人技巧的幾個要點:

一、諮商關係

建立助人關係(輔導關係、諮商關係)的起始,和安全空間的建構及姿態的調整。

 

二、與個案連結

應向個案傳達了解的接觸,專注聽懂焦點、將焦點回應給個案,以及將個案回應修正成更清楚的焦點。運用眼神接觸、真誠(包含道歉)、積極回應、無條件接納、同理反映、一致性共鳴。聆聽與理解永遠是最基本的原則,並謹記眼前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生命故事。

 

三、同理反映

以同理心去回應,感受其表現出的一切肢體、意義及需求。

 

在重要助人倫理議題裡,黃應宇心理師也探討,在傳講真理及同理關懷,對方期待及輔導想給的這當中,如何拿捏取得平衡點。改變的契機不在於知道什麼是對的,而是能夠將改變的價值涵容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且每個生命改變有自己的時間點。

 

而「保密」是最重要的專業道德,並要評估自己的能力與受輔導者的健康界限,若需要,可轉介給更合適的輔導者。諮商過程裡,對個案不造成傷害是基本原則,並接受自己可能的犯錯。

 

此外,「督導和持續學習」,對一個輔導者極為重要,且需不斷提醒自己,經驗無法取代專業知能及課程,感覺無法取代科學,自己的故事(包含所有輔導經驗)都不等於對方的故事,應持守越陪伴越謙卑,且輔導者自已也是需要被照顧的。

楊芳豪諮商心理師。(圖/蔡偉婷傳道 提供)

靠近與同行-依戀取向助人技巧 

楊芳豪心理師,盼能幫助輔導者與個案建立健康的依附關係,讓個案知道「我依然愛你,但我們彼此界線必須是清楚的。」比如:學生有手機成癮,輔導者會讓他知道自己的立場:「雖然我不贊成、不認同或不樂見你手機成癮,但我依舊愛你,並會陪伴你去面對這件事。」

 

而諮商輔導的方式,並非像醫生下藥般告訴他:「一天只能設鬧鐘玩幾個小時」,這樣可能因此關閉了這次的對話。心理師建議,可試著引導:「手機裡有什麼讓你覺得有趣的?」假設學生回答,手機裡的交友軟體很吸引他。我們便可再深入問及:「你在這裡面體會或獲得什麼?」或許他渴望有朋友傾聽他說話,就能引出其玩手機背後的深層意涵。

 

輔導可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幫他整理出:「我好像發現你很需要有人聽你說話,在你剛剛的對話中。」如此,能使學生原本自己沒察覺的狀態,藉此得以釐清。更進一步深入了解,或許根本的原因是其在原生家庭和成長過程是孤單的,而這才是我們最想找到的癥結點。

 

當日講座裡,花許多時間在依戀取向技巧的實務練習-助人三元素:「辨識、解讀及回應」。即當你看到個案(學生),從他呈現的語言和非語言表達出的,去分辨發生什麼事,心中產生對此人的解讀,並對他說的出話予以回應

 

重點在於,避免「辨識和解讀」淪為單一化及停留於表象問題解決,以後設認知的既定印象和標籤化想法去論斷;應以開放式問句,同理心「回應」,了解其內在需求及渴望,試著全面了解其現在及過去。

 

對個案「接納」的意義在於,輔導者雖無法完全認同受輔導者的行為,但應表現對其態度、心情、掙扎及依戀意圖的接納,向個案傳達,在他的經驗脈絡中,其情緒表達是有理由且被理解的。並鼓勵個案「接觸」與「面對」內在經驗,進一步「探索」與「透明化」負向循環。

 

另「反應情緒經驗」指的是,引導個案專注內在經驗,重新解讀行為背後的意義。指認明顯的、重複的、不可忽略的深層情緒經驗和依戀需求與訊號(愛與渴望)有關的深層情緒訊號,並重新「編整」互動經驗。以「盡全力理解」的態度,把握「先做肯定,再接情緒反映」的重點。

 

盼藉由黃應宇及楊芳豪兩位諮商心理師,這場專業的講座及實際示範、模擬、討論與演練,能為教會場域輔導倫理注入新活水,也成為對青少年有負擔的輔導們最佳的充電站!

與會者合影。(圖/蔡偉婷傳道 提供)

 

精選要聞》

 

「違規」打疫苗 SARS病患主治醫生:面對死亡,基督徒可以有不

「室內聚會人數」些微放 9/21~10/4維持疫情二

「求祢不要讓我在這裡死去 洪水將他與媽媽沖散8歲小男孩爬上屋頂禱告後奇蹟https://news3pic.cdn.org.tw/uploads/big/c6b6b081228d9ff9b2f8edfa816b09aa.jpg

今日報FB社團/每日更新》立刻加入 https://news3pic.cdn.org.tw/uploads/big/77d24acc78a1f90b260e58fa2f9005e1.jpg

一磚今日報3.0改版》點此奉獻https://news3pic.cdn.org.tw/uploads/big/55b3a6ea21d67b4da6cff638c26cb129.jpg

LINE官方帳號/每周更新》加入好

LINE社群/每日更新》此加入

簡單好用!一鍵閱讀今日報—自己做今日報App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