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李協聰牧師分享饒恕信息,在我們當中有許多受過傷的人,不要允許自己待在「受害者」的位子上,不要時常自憐,要出去成為祝福的管道,天天讓神的愛來充滿你。(圖/跨越YT)

「牧師,你知道他是怎麼對我的嗎?」「我想我這輩子都無法原諒他…」不饒恕,就像滋養在心底的毒根,不斷地縈繞、茁壯,最後成為越纏越緊的結。李協聰牧師以「原諒,沒那麼容易」為題分享,我們常在愛與關係中要求「平衡」,當一方出現不對等的付出,常是引起彼此爭論的開端。他強調,別為了10兩銀子的生命,忘卻了1,000萬兩銀子的恩典。

你真的原諒「得罪你的人」了嗎?

如果有人曾得罪了你,你可能會想說「算了,都過去了」而避談這個話題,但你心裡真的「過去」了嗎?李協聰提醒,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用合理的原因,讓自己不去想、不去碰,讓時間淡忘這一切,但這樣不饒恕的生命,常使我們的禱告「卡住」,影響我們與神、與人的關係。

 

馬太福音6:14-15提醒我們:「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這段耶穌所說的主禱文,與神的性格完全相襯,是一種深淵和深淵的響應,同時也是給人的提醒。

 

同章18:21-35有段故事說,「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因為他沒有什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眾同伴看見他所做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

 

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馬太福音18:35提醒,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圖/shutterstock)

「70個七次」不是實際數字

耶穌在比喻天國,什麼樣的人可以讓神的國持續運行在其身上?馬太福音18章中不斷地提到,神渴望與我們建立關係,也渴望我們建立與他人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會像彼得、馬大一樣,認為自己離神最近、容易滿足,但神最大的心意,是要我們「去」,「因為神要透過你成為禮物,把祝福傳出去。」李協聰說。

 

回到經文,這裡彼得詢問耶穌當饒恕得罪自己的弟兄幾次,這裡所指的「弟兄」,在希臘原文中並非指相同國籍、種族或信仰的人,而是指任何得罪或傷害我們的人。

 

以當時猶太文化來看,他們普遍認為饒恕「三次」已經很了不起,猶太拉比則是說「四次」,那彼得在這裡主動和耶穌提「七次」,但耶穌的想法顯然與世人不同:「不,是70個七次。」祂的真實含意,其實是希望人們能夠不斷地彼此饒恕、給予對方機會。

 

因此,「70個七次」並不是代表實際數字,李協聰提醒,神要告訴世人:「每想到一次(對方得罪我),我就因著神的恩典,因著神的愛,原諒你(對方)一次。」

 

當你真實饒恕對方的過犯時,即便有人無意間提起這事,你也能敞開心胸、侃侃而談,甚至願意陪伴對方走這段旅程,這就是摸著神心意的開始;反之,若你一直困在個人情緒中,你的眼目將時常受到對方的一舉一動影響,無法得到釋放,他也提到:「饒恕,不是一種主觀情緒」。

饒恕,不是一種主觀情緒,而是一個「釋放自我」的選擇。(圖/shutterstock)

別看重「10兩銀子」的生命,卻忽略「1,000萬兩」的恩典

馬太福音18章記載,當時有位僕人積欠主人1,000萬兩銀子,後來主人動了慈心赦免其債務,但僕人卻不以同理心對待欠他10兩銀子的人,最後主人動怒,並將這個惡僕交於掌刑的人處置。

 

李協聰分享,當時的1,000萬兩銀子,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164年的工資,是一筆鉅額的天價,但主人卻因著憐憫之心,願意免了僕人的債務,只是僕人看重眼前10兩銀子的利益,完全忘記他才剛獲得1,000萬兩的恩典。

 

有時,我們的生命就是這10兩銀子。」我們的生命日後都需要在神的寶座前交帳,但卻有許多人一邊渴望重生、生命改寫,卻一邊做著不合神心意的事情。

 

經文中的主人就是預表神,也就是耶穌。耶穌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祂的寶血赦免我們的罪,以至於我們不用花費任何一毛錢,就能領受白白的恩典。若能為此感恩,也許這個僕人的生命會從此改變。

 

基督裡所說的饒恕與原諒,與一般的饒恕與原諒不同,「我們很容易在愛與關係裡的天秤中衡量,我給你的多,你給我的少,我心裡就不舒服,因此我們就在關係裡常常衡量,到底有沒有平衡、有沒有公義。」

 

希臘原文裡的「饒恕、原諒」有兩個意思,第一是「取消債務」,赦免這個罪債,起初的意思是指神的赦免;第二則是指保羅曾說的「白白得著恩典」。饒恕也能幫助我們擴張與神之間的關係,讓我們的眼目不停留在他人身上,而是單單注視上帝。

饒恕,可以讓我們從「受害者」的角色中走出來。(圖/shutterstock)

從「受害者」的角色中走出來

有人會想:饒恕不是過分溺愛對方嗎?不是縱容他的行為嗎?但李協聰提到,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過失付上代價,可能是法律或道德代價,但日期滿足時,他也必須真誠的悔改與道歉,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饒恕可以讓)我們可以從受害者的角色中走下來,饒恕也是順服神的旨意。」

 

提到饒恕,我們時常會想到約瑟的故事,起先他因著哥哥們的陷害來到埃及,後來約瑟選擇流淚饒恕,最終使家族大團圓,創世記50:20-21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現在你們不要害怕,我必養活你們和你們的婦人孩子。於是約瑟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約瑟將整件事情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他看見上帝的心意,相信所有面臨的難處皆出於耶穌基督的主權。

 

李協聰特別鼓勵,在我們當中有許多受過傷的人,不要允許自己待在「受害者」的位子上,不要時常自憐,要出去成為祝福的管道,天天讓神的愛來充滿你。

 

關係是要讓彼此有「空間」的

假設,今天你願意去和對方道歉、悔改,或是願意饒恕,但是對方仍毫無所動,行為都沒有改變,這下該怎麼辦?

 

當你願意跨出去饒恕對方時,在關係裡我們也是需要等候的,需要讓彼此有空間的。願意饒恕,代表你是個勇敢的人,因為不饒恕的生命,會讓撒但魔鬼擁有合法控制你的權利,當你饒恕,你就會釋放自己,進入自由當中。

李協聰牧師說,一個不願饒恕的生命,就如同被人從後方抓住頸部要害一樣(如圖),會讓撒但魔鬼擁有合法控制你的權利,當你饒恕對方,你也會釋放自己,進入自由當中。(圖/跨越YT)

有句話說:「最愛我的人傷我最深。」很多時候傷害我們的都是最親近的人,李協聰鼓勵,要為彼此設立一個健康的界線,這也是邁向祝福的開始。當我們願意開口祝福,就必看見神的奇妙作為。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羅馬書12:14

  • (影片/跨越YT)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