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聽見歌 再唱》近期接連入圍台北電影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過程中幾度第一。(圖/十三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改編自馬彼得校長帶領「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於國際舞台發光的故事,《聽見歌 再唱》今年(2021年)4月上映,5月因疫情暫停放映,10月22日至11月5日於全台感動再映!第一次上映時,四週票房突破8200萬,許多父母帶著第一次進戲院的幼兒觀賞。楊智麟導演說,這是一群不放棄的人,所拍攝的一部「不放棄的電影」!

《聽見歌 再唱》近期接連入圍台北電影節、金馬獎,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過程中幾度第一,在眾人集氣下,10月22日至11月5日再度上映,本報採訪了本片編劇兼導演楊智麟及總策畫詹于珊姊妹,他們娓娓道來這部醞釀12年的電影,遇到各種困難挑戰中,因為不放棄,透過教會肢體的禱告,終於呈現在觀眾眼前。
《聽見歌 再唱》資金募集受挫、拍攝過程遭遇土石流而暫停拍攝,上映4週後因疫情暫停上映。導演楊智麟(左圖)和總策畫詹于珊姊妹(右圖)接受本報採訪,分享拍片過程的困難與恩典(圖/十三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7000位預購觀眾期待進戲院,電影二度上映

同一年中,相隔6個月放映兩次,這在台灣影史上並不多見。一般電影上映,票房通常逐週遞減,《聽見歌 再唱》4月上映時,第一週就累積1200萬票房,接下來三週持續上揚。

 

楊智麟表示,台灣電影較受歡迎的類型是恐怖片及愛情片,講述原住民故事的電影相當少。《聽見歌 再唱》屬非主流題材,又無法從片名得知故事內容,能有這樣的成績,完全靠觀眾口碑。

 

關於電影二度上映的原因,楊智麟提到:「今年4月電影上映後,得到很多支持,售出非常多團體預購票。5月因疫情,電影被迫停映,仍有超過7000位觀眾保留著預購票,期待進戲院看電影,為了他們,我們努力讓《聽見歌 再唱》再度上映。」

 

雖然《聽見歌 再唱》上映四週累積8200萬票房,但這樣的成績尚未與成本打平,團隊希望能對每一位投資人有所交代。「我跟小組弟兄姊妹分享票房的困境。無奈疫情迫使電影停映,弟兄姊妹代禱,求神開路。所幸台灣的疫情被控制住,發行商也找到檔期再度上映。」總策畫詹于珊姊妹為此感恩。

《聽見歌 再唱》劇本獲得金馬創投會議的曼迦紀念獎,給工作團隊一大鼓勵。(圖/十三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一群不放棄的人,拍攝一部「不放棄的電影」

國片製作環境與資源,遠不及好萊塢與韓國。楊智麟坦承「這是我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原住民電影是小眾題材,過往拍攝原住民電影都無法回收成本。初期在資金籌措、後續拍攝都遭遇重重困難,差點令我放棄。但老天爺就是要我拍這部電影。」他分享三大感恩事項:
 

1. 堅持十年感動馬彼得校長

2008年楊智麟在偶然機會下,隨同「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赴泰國演出,協助拍攝記錄,認識團長馬彼得。他認同馬彼得校長「以教育翻轉原住民孩子人生」的理念,十多年來往返馬彼得的故鄉南投縣信義鄉的久美部落,擔任「原聲童聲合唱團」的志工,也與馬彼得成為摯友。


之後,楊智麟為「原聲童聲合唱團」執導《唱歌吧》、《不只唱歌吧》兩部紀錄片。2009年,他以馬彼得為原型人物,開始撰寫《聽見歌 再唱》電影劇本,但是中間停頓了多年。

監製陳鴻元看了楊智麟拍攝的紀錄片,深受感動,欲改編成電影,於是二人開始為「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能夠拍成電影,各自奔走努力。馬彼得校長原本認為自己的故事不值得拍成電影,好奇他們怎會為了拍他的故事,堅持了近10年。
 

楊智麟向馬彼得校長提議,兩人彼此熟識,能夠溝通,由他來執導以馬彼得為原型的電影《聽見歌 再唱》,能夠傳遞其成立「原聲童聲合唱團」的本意與精神。馬彼得校長終於首肯,將他建立「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的故事搬上銀幕。

國片輔導金被視為電影人的「第一桶金」,《聽見歌 再唱》拍攝過程中經歷投資商撤資,所幸神感動許多「天使投資人」贊助,讓電影完成拍攝。(圖/十三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2. 保留信仰元素,投資商撤資,天使投資人贊助

2017年底,《聽見歌 再唱》劇本獲得金馬創投會議的曼迦紀念獎,拿到70萬元獎金,之後國片輔導金挹注,成為拍片的第一桶金。再加上高雄市政府「高雄人」、福斯和華納兄弟等電影公司投資,籌到近八成的資金,電影準備開拍。

 

拍片時,有人提醒楊智麟,抽掉信仰元素,較能討好觀眾。然而,信仰對於部落而言非常重要,更是電影裡重要的精髓,不能為了追求市場利益而割捨。導演楊智麟說:「若把信仰的部分移除,部落就不是部落了!


獲得國片輔導金資格,到取得經費,仍有一段漫長的路。公部門請款程序繁瑣,拍電影卻是每天要掌握現金流,支付各種費用。此時,被楊智麟稱為「天使投資人們」出現了!原聲教育協會的長期贊助人積極籌措資金,很快就湊到1500萬元。

 

詹策劃提及《聽見歌 再唱》製作團隊中有許多基督徒,包括監製、主演、及部分工作人員,他們因認同導演的堅持,雖面臨投資商撤資,仍憑著信心往前走。

 

3. 拍攝時間緊迫,大雨土石流攪局,上帝保守殺青

電影場景在山上部落,合唱團的素人演員是部落中的孩子,只能在寒暑假拍攝,因此中間要間隔4個月。依國片輔導金相關規定,電影必須於2年內拍攝及製作完成。詹于珊姊妹說道:「上帝讓投資人看到,這是必須一鼓作氣完成的事,我們才有一筆一筆的資金進來。

 

在山上拍攝時,遭遇三場颱風帶來的土石流,人車都不能通過,更不可能拍片;若等土石流清光至少需3天,但3天就會燒掉300萬元的成本。

 

詹于珊請求教會肢體代禱,牧師亦傳語音訊息禱告,激勵人心。後續放晴、清除淤泥後,他們趕時間搶拍,《聽見歌 再唱》終於殺青!

 

楊智麟導演分享了馬彼得校長的一句話:「雨天備案就是禱告」應證聖經雅各書5:16所說,「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詹于珊也經歷到哥林多前書2:9的應許,「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2020年國際疫情鋪天蓋地而來,台灣疫情控制得宜,11月舉辦全國兒童合唱團歌唱大賽,劇組得以實地拍攝,讓電影更加真實、具可看性。片商安排《聽見歌 再唱》在今年4月上映,雖然之後遇到台灣疫情升溫而暫停放映,但若延遲到暑假上映,難敵好萊塢強片,恐怕票房黯淡,難以回本。詹于珊受訪時感恩,在一切不順中,都看到上帝的恩手不斷帶領

《聽見歌 再唱》前往原住民部落拍攝,遭遇颱風、土石流,經歷禱告的大能,如同馬彼得校長所言:「雨天備案就是禱告」。(圖/黑導-居酒屋

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孩子們人生第一部電影

在過去,很多孩子們的人生第一部電影,是迪士尼、皮克斯或是宮崎駿的動畫。《聽見歌 再唱》上映後,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去看,讓這部電影成為孩子們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年輕的爸媽們很驚訝自己不到5歳的孩子,可以整場安靜專注地看戲。

在拍攝《聽見歌 再唱》時經歷許多禱告成就的神蹟,詹于珊認為,「如果小孩能在很小的時候,接觸到這麼特別的福音電影,對他們是很美好的祝福。」

《聽見歌 再唱》忠實完整呈現部落生活,片中的原住民孩子皆為素人演員,詮釋「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成長歷程。(圖/黑導-居酒屋

忠實呈現原住民部落生活,鐵粉支持

在原住民部落,父母為生計到山上工作,孩子們在隔代教養下長大,教育資源遠不如城鎮,其中艱辛不知凡幾。

部落的小朋友,若要下山比賽,包含賽前的準備,以及所遇到的突發狀況、困難,都是都市小孩無法想像的。大雨過後的土石流,更是經常會遇到的問題。當電影在部落放映時,布農族人看完電影,感動落淚,聲稱《聽見歌 再唱》完整忠實呈現了原住民部落生活。這讓楊智麟感到欣慰。

從行銷的角度來看,電影第一次上映,有行銷經費及行銷團隊,戲院通路很廣,有足夠醞釀期操作行銷,有興趣的觀眾很容易進戲院觀看。

 

但《聽見歌 再唱》重登戲院,在沒有行銷經費及團隊的操作下,團隊僅能運用剩餘的資源,想方設法推廣。戲院場次跟時間不在黃金時段,演員們仍力挺,出席映後會宣傳。

 

許多老師帶全班學生前往觀賞,還有王瑞瑜特別包場、讓愛盲庇護工場及愛盲土城工坊進戲院「聽電影」。此外,不少「三刷」、「四刷」的觀眾,鼓舞著《聽見歌 再唱》製作團隊。「二度上映,還願意進戲院的觀眾,真的都是鐵粉,非常感謝肯花時間走進戲院的觀眾們。」詹于珊感性地分享道。

《聽見歌 再唱》票房口碑俱佳,多有團體包場觀影,其中不乏多次進戲院支持的「鐵粉」。(圖/《聽見歌 再唱》Facebook粉絲專頁


入圍即得獎,懷著夢想向前行

楊智麟導演表示,拍片的過程都這麼艱辛,更難想像馬彼得校長經年累月為了部落的孩子的教育而努力,因此他願意用紀錄片,和電影支持馬彼得校長關懷部落孩子的心。

 

有一群人花12年,用第一部作品訴說「布農族孩子不放棄夢想」的故事,也在自己朝夢想前進的路上,獲得「台北電影節」及金馬獎入圍的肯定。《聽見歌 再唱》10月29日於美國上映,讓外國人看見布農族八部合音美聲,不只是原住民的歌唱天賦,更多的是鍥而不捨,邁向夢想的努力。

甚願這樣「堅持夢想」的精神,激勵《聽見歌 再唱》製作團隊、看電影的觀眾,及閱讀這篇報導的讀者們。

劇中的孩子來台北為電影宣傳,《聽見歌 再唱》,女主角陳嘉樺(Ella)贊助孩子們參訪101大樓。(圖/十三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