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於香港九龍舉辦的「信徒皆先知?基督徒在公共領域中的角色」講座,照片左起分別為戴耀廷、李少秋、蔡定邦、李駿康教授。      (照片提供/時代論壇)

日前,香港舉辦了一場「信徒皆先知?基督徒在公共領域中的角色」講座,由信義宗神學院舊約副教授蔡定邦博士、伯特利神學院神學系教授李少秋博士,及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教授,分別就「舊約先知的公共角色」、「從神學角度反思基督徒的公民身份」及「基督徒在公共領域中的參與」三題主講,吸引約百人參與。

先知非未卜先知

蔡定邦首先釐清舊約中的先知角色。他指出,舊約中「先知不是未卜先知」,在當時代,占卜一類活動是被神禁止的,因此「先知是神的代言人」,他們往往以「使者」的模式傳達上帝的話。

「在先知的黃金時期(即先知輩出的舊約時代),即使說預言,也只是不久將來發生的事,是處境性的,甚少作出長遠未來的預測。」蔡定邦認為,先知們所說的全是針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或道德議題,也就是說「舊約先知們活躍的空間,根本就是公共領域。」

「以前先知下場大多悲慘,今天想作先知仍然不容易,因為世人本來就是不容真理的。」但他仍舊挑戰信徒,要勇敢擔起先知之職。

聖徒皆先知

此次聚會共吸引約一百人參與。      (照片提供/時代論壇)

李少秋認同「信徒皆先知」,甚至修改為「聖徒皆先知」;聖徒就是被分別為聖的意思,要有該有的樣式。他並引經文指「公義、憐憫、信實」就是律法上更重要的事,也是聖徒的義務。

許多政府對部份人士以激進手法作出的批評沒辦法,所以現今是激進者在推動社會。教會作為社會的一員,不是被社會同化,而是該有自己的獨特身份和見解。

他認為,當前教會該做的,就是以教會本身的傳統為榜樣,提醒政府不要壓迫人的自由;作為社會的良知,祝福政府,甚至應作掌權者的典範;作分別為聖的見證,有和平的具體行動,例如對社會議題提出氣度不凡的回應。

糾正錯誤的就是公義

      了解更多

戴耀廷指出,過去教會不斷提撥資源幫助弱勢族群,「所以『好憐憫』的部份做得不錯,倒是『行公義』似乎還是弱、反應仍慢。」

他進一步說明行公義可有的三個層次:一、個人層面,身邊有個別人事受到不公義的待遇,為他們發聲,並協助制止不公義的行為;二、公共領域,改變不公義的政策,而這不僅專業人士可做,任何人都可對政策發聲;三、仍是公共領域,「有時社會上的不公義,不單是政策的問題,而是整個制度也是不公義的」,因此思考如何改革制度,也可算是行公義。

他提醒,未來5年香港政治社會環境應將變得「很刺激」,教會不能再如以往回應社會議題,總是反應落後。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