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丁玫玲、丁宗德與彰化基督教醫院醫護人員合照。      (照片提供/丁玫玲)

台灣早期農村社會中,舉凡婚喪喜慶等場合,主人為表達謝意或邀請鄉里同慶,總少不了「辦桌」宴席。但在人情味不斷流失的都會時代,還有人願意保存、傳承「辦桌文化」及其精神嗎?

在近海口的雲林縣台西鄉,有位留美「總舖師」丁宗德,在鄉里間赫赫有名,每次有宴客需要時,許多村民總先想到他。然而4年前卻罹患下咽癌,並於今年3月逝世,20幾年的辦桌生涯被迫中斷。不忍看見父親因失去老主顧而落寞,女兒丁玫玲毅然扛起父業,決定為父親保存堅持一輩子的味道,不但成為父女感情深刻的烙印,兩人也在過程信主。

不畏辛苦繼承父業 牢記病榻前的廚藝課

丁玫玲父親生前在病榻上審視女兒開的菜單。      (照片提供/丁玫玲)

生為大廚的女兒,丁玫玲在父親轉行「辦桌」之前,曾協助他經營海鮮餐廳。雖在耳濡目染下,學得一手好廚藝,但經營餐飲業從不是她的夢想,在她嫁離娘家後,便與父親交集漸少。直到看見父親罹癌後,雖因全喉切除,僅能用筆交談,仍掛心事業,便和先生毅然決定繼承辦桌事業。

早期社會以「十日前,八日後」形容辦桌事業,指的是宴客繁重的事前、事後工作,顯示烹煮辦桌料理並非易事。面對動輒百人的龐大需求,廚師在易受干擾的烹煮環境中,不僅要保存食材新鮮,還得兼顧烹煮順序、繁複手工、擺盤等考量。

為延續父親的「好口碑」,他和先生從食材選購、菜色選擇、烹調到上菜,毫不馬虎請教病榻上的父親。每次辦桌任務,她一定將菜單交給父親審視,並在前一晚由父親出題考核每道菜的處理流程。兩人並肩「作戰」近4年中,除培養出師徒間的信任,也使父女關係更親密,每每看到父親滿意的笑容,丁玫玲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靠主過難關 用「愛」體諒每個需要

丁玫玲不畏辛苦,繼承辦桌志業。      (照片提供/丁玫玲)

在丁玫玲面對事業、父親病情身心俱疲時,牧師在病榻前的禱告,使她感動流淚。當時她尋求各宗教,讀到《聖經》中那位使「勞苦擔重擔的人得安息」的神時,卻大受感動,決定成為基督徒後,因著對神的渴慕,她不僅影響父親信主,今年甚至帶領92歲祖母受洗。

面對一路走來,同業的負面言語、不肖商人詐欺,以及工作中種種辛苦,她靠著神走過,縱使收入不穩定,她還是竭盡所能,把握每個服務機會。為行銷父親口味,她找出降低成本的門路,發展網路行銷,讓美味傳遍台灣各地;為滿足顧客需求,不管訂單量多寡,只要對方開口,她都徹夜趕工,親自送到家。

無論是面對廟會主委還是一般顧客,每當有人好奇詢問:「你為什麼這麼不一樣?你是信甚麼的?」她總是大方談到自己的信仰。不管為了父親,還是為了上帝,丁玫玲表示,自己的動力都是「愛」。為著愛父親,能在辛苦中甘之如飴;為著愛上帝,竭力成為忠心的僕人。

丁玫玲繼承辦桌父業,並進而開創「丁宗德美食」。由左至右分別為紅燒蹄膀、御品佛跳牆及蒲燒鰻米糕。      (照片來源/丁宗德美食)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