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大衛會幕禱告中心與恩加得國際顧問有限公司於12月8日至15日在台首次舉辦修殿節慶。      (攝影/記者陳曉玫)

「修殿節」(Chanukah)又稱光明節,是猶太人的傳統節期之一,在這天家家戶戶團聚,燃起燭火,遙想上帝與先祖之間一段關於信心的故事。對許多基督徒而言,它可能只是聖經中記載的眾多猶太節期之一,但背後卻隱含猶太家傳承千年的重要精神。

為幫助台灣基督徒更了解猶太文化,大衛會幕禱告中心於8日至15日首次舉辦修殿節慶,期間邀請猶太拉比及多位講員,於每日晚上進行相關知識與真理的專題主講,包括有兩位猶太拉比Dr. Einhorn、Shlomi Tabib、猶太教師Assaf Tahar、以色列聯合呼籲組織台灣分會理事長沈孝芬、巴拿巴宣教學院教務長黃齊蕙、大衛會幕禱告中心創辦人章啟明、基督門徒訓練神學院莊百億老師。

以小勝大、燈火不息 家戶記念大能神蹟

點燭、玩陀螺、吃類似甜甜圈的Sufganiyot都是修殿節的習俗。      (攝影/記者陳曉玫)

修殿節(Chanukah)原文意為「獻上」,又稱為「獻殿節」、「光明節」,與逾越節、五旬節等「耶和華的節期」不同,屬於猶太傳統節期。根據猶太宗教文獻《塔木德》記載,節期由來源自主前166年發生的戰爭。當時馬加比家族的一群猶太祭司推翻將聖殿用來祭拜宙斯的希臘皇帝安提阿古。在這場奇蹟似的勝利後,他們經歷了一場更奇妙的神蹟。

在他們準備重新潔淨聖殿,再次向神獻上時,卻發現聖殿中潔淨的燈油只夠一天用。情急之下,他們只好點燃燈火,並馬上壓榨橄欖,重製新油,沒想到長達八天製程中,燈油未曾用盡,直到新油製成為止。

為記念並學習先祖馬家比面對爭戰、困境的信心與勇氣,每年基斯流月第25日至提別月第2日,連續8天的節期中,猶太人會在門口燃起燈油或燭火,家家戶戶聚集吟唱傳統讚美詩,並吃甜甜圈(Sufganiyot)、馬鈴薯餅(Latke)等與「油」相關的食物;小孩還會玩一種刻著猶太字母的陀螺(Driedle),其四面字串組合的意思是「偉大神蹟曾在這裡發生」。

謹記光明戰勝黑暗 流傳千年的信仰精神

學識淵博的猶太拉比Dr. Einhorn今年已高齡94歲,他在修殿節慶中演講關於節期的歷史與習俗。      (攝影/記者陳曉玫)

「修殿節的意義,在於學習不是用『力』跟黑暗爭戰,而是用光驅走黑暗。」猶太拉比Shlomi Tabib講解獻殿節精神時指出,猶太人過節時,更重要的是透過家庭團聚的時間,傳承節期的精神價值。

對猶太人而言,獻殿節期真正的含義並非高舉爭戰得勝,而是記念先祖即便身處黑暗中也「選擇光明」,靠信心勝過爭戰。這提醒我們,當眼光擺盪在光明與黑暗的爭戰中時,如何倚靠神、憑信心做出屬於光明的選擇,這道理在猶太家庭中世世代代流傳,小至人際關係的衝突,大至信仰中拒絕普世文化和世界謊言的同化,都可應用。

在節期中遇見神 心意更新而變化

猶太拉比Dr. Einhorn在講座中根據猶太禱告冊(Siddur),念出猶太人在節期中點燭要念的禱詞與猶太小孩每早晨醒來向神獻上的感恩禱詞。      (攝影/記者陳曉玫)

沈孝芬指出,所有的猶太節期其實都是指向神,神人相會是歡慶節期最重要的目的,透過獻殿節希望能有更多人明白神的心意。

她特別引用《聖經》羅馬書11章11節~12章3節解釋,許多基督徒因不明白神的心意,在耶穌的死、猶太信仰、以巴衝突等議題上傾向批評、定罪,或不諒解猶太人;但事實上猶太人在信仰上的「缺乏」,是為了成就外邦人得著救恩的「豐富」。

如同古猶太人在堅定信仰爭戰得勝後,潔淨聖殿、再次獻上,沈孝芬表示,藉由在台灣舉辦獻殿節期的活動,眾人能在神面前回轉像小孩,在屬靈的眼光上被更新轉化,除搭起猶太文化的橋梁,更能不帶誤解的看待猶太人。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