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自從人類走向工業革命之後,一味追求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成長,成為現代人夢想擁有「幸福」的唯一指標。但GDP的成長和幸福生活真的有必然、絕對的關係嗎?

近來,最為民眾關心的「核四續建」議題,終究被迫來到歷史關鍵的十字路口,政府打著「核四若不續建、不運轉,將面臨缺電危機,帶動電價驚人上漲,台電財政岌岌可危,對經濟發展影響甚鉅」的口號,以近乎「脅迫」的手段,要人民透過公投自決。

核四這台「拼裝車」,經歷8任總統、長達32年的計畫與興建,至今仍無法完工營運,過程弊端問題叢生,連台電也不敢保證它的安全,政府都無法收拾的爛攤子,卻要人民拿自己與後代子孫的生命財產安全,來進行一場「政治豪賭」,無條件全數買單!這樣合理嗎?

在「擁核」、「廢核」單一的選擇題中,簡化的二分法下,嚴重缺乏透明、公開、公正的資訊,與充分討論利弊得失的辯證過程,這對民眾來說,是否公平?

台灣人民啊!進行公投前,即使你沒有走上街頭,也該認真思考,到底要「核去核從」!?

美國三哩島核電廠。

美國三哩島核電廠。 (照片來源/Times Magazine)

核電發展半世紀以來,大家早已先入為主的觀念是:核能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從碳足跡的排放量來看,核能與其他傳統發電方式比較,相對環保、便宜,許多因此國家爭相建立核電廠。

但是,自從首件核洩漏事故於美國三哩島(1979年)發生,敲響核災史的第一記警鐘後,俄羅斯車諾比核爆(1986年)、日本福島核災(2011年)接二連三發生,對人類與環境造成的「毒」害,與碳足跡相較,可謂不相上下,人人開始聞「核」色變,不再視核能為「萬靈丹」似的盲目追求;有些國家更有計畫逐步朝減核、最終廢核的目標推進。

反觀台灣的核能發電史,1979年1月核一廠正式啟用商轉;同年3月,美國三哩島核洩漏事故後,台灣政府仍不為所動,展現「勇者無懼」的精神,至1985年間,陸續興建、啟用核二、三廠;核四廠的興建計畫也早在1980年就已提出,卻因貢寮居民強烈反對,時任總統蔣經國因此指示暫緩興建。之後,發生舉世震撼的車諾比核災,接著經歷多次政黨輪替與政策變革,核四廠興建案一直走走停停,處於「難產」階段。

儘管台灣「只有」三座核電廠,第四座仍在興建中,和世界許多致力推動核電的國家相比,雖然台灣核電廠的數量根本遠遠不及,但是「密度」卻是世界之冠,這意味著一旦核災發生,災情將是難以想像的慘重。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真的「非核不可」?

福島核災何嘗不是上帝給人類的預警。

福島核災何嘗不是上帝給人類的預警。

放眼望去,目前全球只有32國使用核電,多集中於已開發或發展中國家。但是,許多原本力擁核電的國家,包括日本、德國、瑞士、比利時、法國等,幾乎都走上降低核能使用或階段性廢核之路,有計畫的朝替代能源開發、環保綠能發展和節能等目標前進;義大利更是G8(8大工業國)中唯一的無核國家。因為,核災與核廢料的遺毒,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箇中辛酸:土地再也長不出肥美果實、養不出健康牲畜、人民被迫遠離家園,時時活在異樣眼光與罹癌的恐懼之下。

日本在福島核災後,關閉全國50幾座核電廠,並將核安標準「最高規格化」,除非達標才能重啟電廠;國內反核聲浪不斷高漲的德國,也選擇在日本核災後不久關閉國內8座核電廠,預計在2023年前,全國17座核電廠將全數關閉;過去大量使用核能的法國,在反核總統歐蘭德上任後,宣布2017年前,將以每年5座的速度,關閉老舊核電廠。

幾年前,旅日資深媒體人劉黎兒曾撰寫《台灣必須廢核的十個理由》,內容指出,核電不是高科技,既不安全又不環保;一旦發生核災,人民將付上生命財產的代價,動搖國家資本。日本京都大學原子爐學者小出裕章也曾在書中指出,台灣位處東亞地震帶(不像歐美國家板塊相對穩定),面積又小,核四若發生核災,根本沒有足夠的疏散空間,將有7百萬人致癌死亡。

台灣核電廠密度全球之冠。

台灣核電廠密度全球之冠。

目前台灣使用的發電方式中,按比例多寡依序為:火力(49.91%)、天然氣(24.61%)、核能(16.85%)、水力(2.94%)四種,其餘的是風力、太陽能等。許多人可能會問,既然核能危險,使用比例不高,為何不以其它電力全面取代?

根據台電所說,火力發電二氧化碳排放量過高;天然氣發電因台灣缺乏原料所以成本偏高;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成本過高且容易供電不穩;而成本最低、最環保乾淨的水力發電,又礙於地形限制,無法大幅開發。相較之下,核能發電是投資報酬率較高的發電方式,若把興建核能發電廠、核廢料處理、除役成本等花費都加起來,以商轉40年計算,每度電才不到2元。

台電又指出,若台灣要徹底實現「廢核家園」,核四不商轉,核一、二、三廠又不延役,未來將會面臨備用電力不足的限電危機;若以天然氣發電全面取代核電,2025年電價將漲40%。不僅如此,目前以投注約3千億的核四建廠花費將成呆帳,由全民買單。

但是,人民不禁要質疑,所謂「台電說」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所有精算方法與數字,是否可以全然攤在陽光下,並禁得起全民的檢驗?台電說,沒核不行,那日本又是如何度過600多天幾乎零核的日子?

財政經濟發展與生命永續發展,這是一場「一萬」與「萬一」之間的抉擇,究竟哪個代價才是真正高?這個選擇題,同時考驗著台灣執政者與人民的判斷與智慧!

「有核不可」? 支持安全的核能,反對不安全的核四

(攝影/記者吳佳玲)

沒有人敢說「核災不可怕」,那些曾發生核災的國家,在無法捨棄核能的兩難下,都選擇提高「核安」到最高標準。但反觀台灣核四,卻是逆著方向,與世界標準趨勢背道而馳。

核四廠由美國設計廠區工程,兩座反應爐由日本不同廠商製造,最後才由台灣「拼裝」興建。根據監察院資料顯示,核四工程因未採統包模式進行,屢屢發現設備規格不符,衍生出835項因整合困難導致費用暴增卻未如期完工的採購疏失。

種種疏失,再加上台灣先天條件嚴峻,所有核電廠都被國際機構、專家評為「全球最危險」。除了核四拼裝工程令人擔憂,3年前核三廠也曾發生失火事件,今年核二還出現8支錨定螺栓產生斷裂或裂紋,遭核電專家判定為「重大危機」。

難怪許多人高喊:「可以支持安全的核能,卻反對不安全的核四!」若核能是不得不選取的發電選項之一,人民要問的是:「政府對人民的誠信度有多高?」、「政府對這攸關生命的重大工程把關能有多嚴謹?」、「當危險與危機發生時,人民能在第一時間被告知,還是會被政府徹底蒙在谷底?」

公投若真被「妥善運用」,可以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民主自決」;但若被「不當使用」,某種程度是在告訴人民,若某天真的出了問題,不是政府的責任,而是當初人民自己的決定,責任盡可推得一乾二淨。

每當弊端叢生、官員貪污舞弊,人民希望能以公投罷免,卻總是困難重重、窒礙難行。難道,台灣永遠只能將民主公投用在「核四建不建」,「賭場蓋不蓋」這類假民主的公共建設議題上!?代表民主重要機制的公投,可以如此被使用嗎?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