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若沒有復活節,從哀傷的角度來看,基督教的受難節很像中國的清明節。

若沒有復活節,從哀傷的角度來看,基督教的受難節很像中國的清明節。

耶穌受難時,婦女們為耶穌哭了。耶穌受難後的第3日,幾位婦女帶著香膏要去膏耶穌的屍體,這與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相仿的動作(亞利馬太的約瑟就是用類似製作木乃伊的手法來裹耶穌的屍體),有幾分像清明節的掃墓!

在第一批往墳地去的婦女,他們在「清早、天還黑」的時候,就已準備好「清明節禮儀」,這點更是像極中國祭祖中婦女的角色。在中國民間宗教祭祀中,承擔相當大職責的婦女,還可能承擔「撞見鬼魂」的無名壓力;而聖經中這些婦女絕對沒有想到,去膏耶穌屍體時竟然會「遇見鬼」,因而她們在毫無預期下撞見穿白袍的天使時,還真的給嚇了一大跳(馬可福音16:6)。

從哭的角度看,在還沒有復活節存在的舊約時代中,哀悼親人死亡的「哭場」,比起民間信仰中的「頭七法會」可能更為壯烈、壯觀。雅各死的時候,埃及人為他哭了70天,之後,約瑟還從埃及哭回老家迦南地,並且在約但河東哭了7天,讓迦南人都以為是「埃及人的一場極大的哀哭」(創世記50:10~11)。

大祭司亞倫死的時候,以色列全家便為他哀哭30天,唯一不同的是,比起外邦人將祖宗牌位拿出來祭祀,聖經中的葬禮只是沒有那種異教色彩罷了。至於死,卻都認定「人必有一死」,未亡人也都必哀哭,此做法古今中外皆然。

中國在殯葬過程中,哭的最傷心的是婦女;在沒有遇見復活主之前的婦女也一樣,馬利亞只一味的哭,哭到眼眶通紅、視線模糊,竟連遇到耶穌也沒認出來,受難節都已結束了3天,他們的心仍然悲戚,一如清明時節「路上行人欲斷魂」。

橫在婦女們前面、攔阻他們去膏耶穌的屍體的障礙有兩道:彼拉多所下的封條禁令和看守墳墓的兵丁(馬太福音27:66),以及「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呢?」無人能解的大哉問(馬可福音16:3)!不要小看這些婦女,她們雖柔弱,這麼一問卻問倒人間所有的政治家、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和試圖藉著複製人來實現長春不老美夢的基因工程師。原來,人由出生那一刻起,便往墳地直奔(哲學家維根斯坦語),要死、會死、等死的人,當然不能改變進入墳墓的事實,死人更不能挪開自己的墳墓。

但是當死亡被吞噬之後,這場悲劇全被扭轉。武裝齊全,又有全世界最大帝國為後盾的羅馬兵丁,被潔白又會「放電」的天使所「電到」,嚇得渾身戰慄,像死人一樣(馬太福音28:4)。而墓門石頭原先擋住一心想要「掃墓」的婦女,卻因上帝派使者從天上下來,全被輥開。遺留在墳墓裡的,不是耶穌,是死亡。受難節結束,星期天的復活,吞噬了星期五的受難節!中國人毫無盼望的「清明節」被復活節所顛覆,復活節確實顛覆了清明節!

因著復活節,清明節變「清明」!

正在猜疑為何在墳墓裡找不到耶穌屍體的婦女(約翰福音20:2),突然聽到一個聲音,這聲音說:「為何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加福音24:5)天使傳遞復活的消息,為低迷黯淡的中國清明節帶來顛覆且弔詭的衝擊:死人無法挪開自己,墳墓只能關死人、墳墓不能關活人。

心情仍停留在「清明節」的馬利亞,竟然在看見「活人」耶穌時問「死人」耶穌在哪裡:「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裏,我便去取他。」(約翰福音20:15)在復活主呼喚「馬利亞」的慈聲中,馬利亞頓時由低迷的悲戚中醒悟過來!相同的,沒有接受上帝觸摸的華人,無法從清明節的陰霾中轉向復活節,卻只會一味地用「信基督教,死了沒人哭」來推辭,拒絕耶穌以及祂帶來的盼望,他們寧可躲在清明節「哭場」中的一角,何其可憐!

可憐事還有一樁。人間宗教是樁大事業,不僅藉著七七法會來賺錢,賺錢的手法卻也真幽暗,藉著死人賺活人的錢。這種無奈與悲劇,在復活節中可以休矣。當馬利亞一聽到復活的耶穌呼叫她,她立刻跳出「清明節」的陰鬱,頓時之間「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以賽亞書61:3),從此不再需要香料和眼淚。

在復活節裡,棺材和裹屍布成為多餘,相對之下,清明節一切祭祀、點綴,耗費是何等的浪費!若有復活節的洗禮,財主和貴婦死後所佔有的好山好水與棺木,和法老王放在金字塔中他一登基後所有的積蓄和收刮,大可成為活人用地或國家的建設,一切可以更「清明」一點,因著復活節,清明節變「清明」!

最要緊的事,我們若讓復活進入清明節,那些沒有盼望,活著的「死人」,可以在「活人」耶穌中找到活的意義。當耶穌「叫醒」仍在哭泣中的馬利亞後,除了享受「在花園中」與主面對面的甘甜外,更被耶穌託付重責大任:「妳往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約翰福音20:17)馬利亞的人生頓時轉彎,歡歡喜喜成為復活的見證人。復活節果真顛覆了受難節,更顛覆了清明節!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