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蘇吉特(右)從小被關在雞籠裡,導致行為、語言都像雞一樣,被稱為「雞男孩」。

蘇吉特(右)從小被關在雞籠裡,導致行為、語言都像雞一樣,被稱為「雞男孩」。 (照片來源/The Happy Home)

在小說《人猿泰山》中,描寫一個嬰孩意外流落叢林,在猿猴家族中成長,導致他行為、語言、生活方式都和猩猩沒兩樣,故事引起許多人討論,甚至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動畫。只是許多人不知道,如此出現於小說中的情節,其實也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只是故事背景不是在開放的野外中,而是在骯髒黑暗的雞籠裡。

從小住雞籠 接著被拴22年的「雞男孩」

在斐濟的蘇瓦(suva),有個名叫蘇吉特‧庫瑪(Sujit Kumar)的男孩,小時候因母親自殺、父親遭謀殺,由祖父母代替扶養。但因為當地經濟環境過於貧窮,他的祖父母只好將他關到在雞籠,每天和雞一起生活,並時常以暴力相待,導致他除了發出雞啼聲、用啄食的方式吃東西,不會站立、兩隻手掌內翻,以手背和雙腳爬行,而且對人充滿攻擊性。

隨著他慢慢長大,行為、語言越來越像雞,他的祖父母最後無計可施,將他棄置在馬路邊,經人發現後才被當地的一間薩瑪布拉老人院收容。面對他動物般的行為和兇惡的性情,當地的社工、照護人員都不知所措,只好限制他的活動範圍,用一條麻繩圈住他,另一頭綁在牆壁上。

這樣的生活長達22年之久,大家都知道,在老人院裡面有一位「雞男孩」,雖然已經成年,卻不能正常說話,只會發出雞叫聲。直到有天,一個名叫伊利莎白‧克雷頓(Elizabeth Clayton)的女士來訪,徹底改變蘇吉特的生活。

復原─在母親的愛中從「心」茁壯

伊利莎白與蘇吉特。

伊利莎白與蘇吉特。 (照片來原/The Happy Home)

伊利莎白原是一名澳洲的心理學家,結束一段婚姻後,來到斐濟成為宜家家具(IKEA)的進口商,並擔任當地的扶輪社社長。長期關懷弱勢族群的他,某天參訪當地的老人院,無意間發現蘇吉特。

「大家都說他跟一隻雞幾乎一模一樣,但當我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卻好像看見他裡面隱藏著一個『人』。」小時候也曾因受虐留下創傷的伊麗莎白,後來決定要把蘇吉特帶回家照顧。

在伊麗莎白事業如日中天時,她突然覺得蘇吉特就是上帝給她的「呼召」,於是她放棄了事業,正式領養蘇吉特,並且經營育幼院「The Happy Home」,專門收養當地的孤兒和棄兒。於是,蘇吉特在育幼院其他孩子的陪伴下,開始全新的生活。他補上缺牙、學習穿衣、餐桌禮儀、游泳,學習愛與被愛,學習認識和感受世界的許多事物,臉上開始出現自信和滿足的神情。

蘇吉特(前排左二)和育幼院的孩子們。

蘇吉特(前排左二)和育幼院的孩子們。 (照片來源/Elizabeth Clayton)

對伊莉莎白而言,蘇吉特雖然已經是30幾歲,心智上卻是個正在學步的幼兒,需要用愛一點一滴的滋養,將他從過去的「空白」中喚醒。雖然一開始伊麗莎白必須忍受蘇吉特的攻擊行為,但她時常禱告,希望情況有所改善。對他來說,蘇吉特不只帶給她心的生命動力,也使她對信仰有更多的體會。

然而,在特殊教育專家、病理學家和醫生等專業人員的協助下,他的進展卻很有限,他還是會習慣性的發出雞叫聲,無法正常使用人類語言。雖然有人質疑伊麗莎白投入的精力、心力、財力過多,投資報酬率太低,伊利莎白卻絲毫不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

「我完全不覺得我在浪費時間,因為這些犧牲都是來自我心中一股燃燒不斷的熱情,我無法用任何理由推託!」目前,伊麗莎白還是固定帶蘇吉特到澳洲接受治療,不放棄任何改變的可能性。就像一個母親褓抱懷中的嬰兒,伊麗莎白也用愛來餵養蘇吉特過去空白的心靈。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