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翻開台灣食品安全問題的大事記,從2008年行政院因應大陸毒奶粉事件,成立「食品藥物管理局」,2011年塑化劑風暴席捲全台,再到今年毒澱粉等問題連環爆,像是三個全民有感的大地震,一次次鬆動對國內食品安全的信任。

6月開始,在店家紛紛依規受罰、回收毒食品、出示證明之際,毒風暴激發的集體焦慮可能隨著時間而逐漸淡忘,但捍衛飲食健康的決心,卻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

細細咀嚼現代飲食啟示錄,在「盡情吃喝快樂」與「滿懷戒慎恐懼」之間,你是否也有消化不良的疑慮呢?

      食品安全問題連環爆,你如何謹慎自守、智慧選擇,才可以享受飲食、吃出健康?

掃「毒」掃不完 消費者防不勝防?

從5月中開始,政府、食品業者、消費者之間,彷彿開啟一場心理攻防戰。包括毒醬油、毒澱粉、斃死豬、毒菜脯,到過期原料、過期粽子等事件,再加上近日美國傳出尚未批准販售的基因改造小麥流入市面的消息,幾乎是每日一「爆」,每個消息傳出,都在社會上引發恐慌,綜觀林林總總的食安事件,問題大概區分以下幾類:

1.超標或違規化學添加物吃下肚
業者使用化學添加物大多是為了降低成本、改善口感,例如毒菜脯中過量的防腐劑苯甲酸,是為取代傳統的鹽漬防腐法,以縮短7天製程至2天;毒醬油是肇因於非天然的鹽酸釀造法,產生過量的單氯丙二醇,一樣是為了在短時間提升產量,應付大量生產訂單。

影響層面最廣的毒澱粉元凶「順丁烯二酸」,在法律未核准情況下被廣泛使用,引發強烈爭議。這項連美國、歐盟都未核准使用於食品內的「Q彈劑」,若按照歐盟標準,60公斤成人一天只要吃一支70公克黑輪,就會超過每日毒素最大耐受值(TDI)。雖然順丁烯二酸急毒性低,無致癌性、基因遺傳毒性,且吸收後可排泄出來,但長期攝取過量仍會傷腎。

另外,還傳出有釣蝦場,以工業用鹽取代食用鹽,提供釣蝦客來鹽烤蝦子,長期吃下肚恐怕有致­癌疑慮。在在凸v顯業者為了節省成本、提高產量、賺取更高利潤,以致棄守食品製造倫理,忽視民眾食用安全的企業責任。

2.過期原料繼續用 大廠牌也中標
除不當或過量使用化學原料外,使用過期原料的相關事件近來也層出不窮,其中包括知名廠牌桂冠竄改過期粽有效期限,連之前挺過塑化劑風暴的義美,也傳出以過期大豆植物性蛋白製作小泡芙;還有廉價米充當高級米賣出、油漆豆干、斃死豬事件,讓消費者忍不住驚嘆:「現在還有甚麼可以吃?」

孟山都之亂─另一個不可不知的食安爭議

今年5月25日全球超過50個國家、2百萬人走上街頭再掀起抗議孟山都的風潮。      (照片來源/BusinessInsider)

前述多為毒「食品」,也就是經加工製程產出,專家學者因此鼓勵民眾,少吃或不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食物」,好為自己的健康把關。但若是天然「食物」也不再「天然」時,人類究竟還有甚麼可吃!?

正當台灣消費者被連環爆的毒事件搞得暈頭轉向時,還有另一個相對被忽略的全球性食安議題-基因改造食品(以下簡稱基改食品),堪稱食物界中更令人防不慎防的「幕後大怪獸」!

許多台灣人民也許對「基因改造技術」不陌生,但少有人知道基改農產品的始祖是美國一間名叫「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的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種子交易公司,早在1980年代開始基改種子研發,扮演起「上帝造物」的角色。自1996年開始商業化種植基改作物,美國大部分加工品都有基改成份,更影響世界各國,其中最大宗的就是小麥和黃豆。

由於基改作物無法轉植,連農藥都殺不死,也沒有蟲敢吃,造成生態破壞,再加上未確認安全性前,便被大規模推廣,導致不少抗議聲浪。更令消費者反感的是,幾乎掌握全球基改農業的孟山都,過去傳出曾有刻意隱瞞負面研究結果的行徑。

然而今年3月,美國卻首開「政府為企業背書」的案例,通過《孟山都保護法》,明訂農產品無須標示是否為基因改造,且若有人因基改受到危害,法院不得停止銷售、種植,引發5月25日全球超過50個國家、2百萬人走上街頭的反彈巨浪。

      基改食品無如不再,最源頭的食物出產小麥、黃豆、玉米等都有基改,如製造商不標示說明,民眾根本無從得知。

事實上,早在2009年,美國環境醫學科學研究院及多位學者便根據相關研究指出,基改產品確實會危害人體免疫力和生殖力。目前除了美國、加拿大,大部分國家包括台灣都會清楚標示基改產品,中南美洲、歐洲多國更是全面禁止進口基改種子及食品。

今年6月初,明訂不能種植基改小麥的美國更傳出孟山都在奧勒岡州非法進行種植實驗,導致基改種子滲入當地農田的消息。由於當地9成小麥主要出口亞洲國家,消息一出日、韓、台灣便馬上停止進口美國小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灣雖然尚未商業化種植基改作物,但部分商品未標示完全,其中黃豆是重要的食物原料,如國人好食的豆漿、豆花、豆腐、豆干、豆皮…等各式各樣黃豆製品,影響層面廣泛,但目前國內9成以上店家使用的基因改造「飼料級黃豆」,在美國多半用於當作動物飼料,導致許多消費者在不知情狀況下吃下肚。

在美國黃豆分成一級(食品)、二級(飼料),其中飼料級黃豆多半用於榨油、製作飼料等,9成以上是基改豆。在日本、大陸嚴格規定基改黃豆不用於製作豆類產品,台灣相關團體也開始要求政府加強法規制定,讓原料來源與使用更安全、透明化。

化危機為轉機 台灣面對關鍵「食」字路口

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問題除了重創民眾對政府、業者的信心之外,國際媒體的報導更讓素有「美食王國」之稱的台灣蒙上陰影。但往往危機也能成為轉機,現在正是全面進行食品安全體檢的最佳時機,如何從根本做起健全體質,專家建議就政府、業者、消費者、學界媒體等各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1.政府-制度改革為首要之事
集結國內食品專業人士的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近日結合台灣營養學會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氏基金會等專業公益團體,以專業角度提出對台灣食品界的建議,其中關於政府建議尤為重點。

食科學會榮譽理事孫寶年指出,食品界除了制度不全,還普遍有人力不足的現象,由於國內光是便利超商、超市就有上萬家,但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研檢組,加上地方衛生局的稽查人員僅474人,稽查人員多為女性,執行公務時可能面對業者威嚇。為此,各單位專業人士提出許多制度改革上的建議及相關對策,內容包括:

  • 建立食品原物料源頭管制:建議政府與民間合作以增加人力,並設立「食品警察」,加強管制效力,並設立檢舉窗口及獎金。
  • 做好食品鏈上中下游的統整管理:擴大管理範圍,納入食品添加物製造業者、販賣業者,規定食品業採購人員具備食品技師資格,建立「產品履歷」認證制。
  • 修改食品標示規定:業者應將原料與食品添加物標示分開,在食品添加物後註明添加目的。
  • 設置消費者受害賠償基金

邀請加入成為今日基督教報「5心級」奉獻天使。      我要奉獻,GO!

2.業者-自主管理、將心比心
台灣營養學會王進崑榮譽理事長呼籲,業者應重視人員的再教育與風險管理訓練,強化專業道德,食品製造和通路賣場採購人員皆應具備食品技師資格,以及最新食品衛生安全相關專業知識。

不管是毒食品、過期食品,還是基因改造等爭議,「業者良心」都是造成問題最重要的一環。食品業不管是原物料、添加物,從上游到下游都需要業者以良心層層把關,不要有對原料過期視而不見、基改與非基改原料兩者魚目混珠,或添加違法過量化學添加物等心態,否則「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業者的良心與自我要求應採更高道德標準,必須比政府法規更加嚴謹,而不是一味想「鑽漏洞」或不斷「自我催眠」吃一點不會死人。

以這次受到毒澱粉事件重擊的豆花店為例,多年前曾與主婦聯盟傾力推動非基因改造的食品級黃豆,這次卻誤用上游廠商的非法原料。因此專家也指出,這次事件為業者上了重要的一課,提醒業者對使用的原料要有更嚴謹的把關。

3.專家、媒體-同心做好食品安全守門人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食科學會榮譽理事孫璐西指出,最近毒食品事件使得人心惶惶,學者、媒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若能即時提供正確資訊,可避免過度恐慌。除了食品相關學會和組織,應在網站設置食品安全Q&A專區,媒體應該和學者合作,透過各界專家的對話,提供多面向、專業資訊,如探討食品安全,涵蓋毒理、病理、化學、食品科學等不同領域的議題時,應邀請具不同專業知識的學者參與討論,避免資訊單一化,或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謬。

      黃豆原料包裝袋外面一定會標明黃豆的等級,以及是否為基因改造黃豆。

4.消費者-保持警覺、學習判斷
消費者應回到個人飲食習慣、頻率檢視,學習區分清楚中毒與危害之差,因為食品風險並非「0或1」的定律,專業建議是透過「確認危害因素」、「劑量與發生率評估」、「暴露途徑評估」等不同方面來看。

此外,消費者也要學習關心自己的飲食,例如:勇敢詢問豆漿店是否可以查看包裝上的原料分級,或是透過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相關網頁查詢添加物劑量範圍等。消費者若能有多一分的「警醒」,就能為自己多爭取一份「保障」。

食安問題太複雜 上帝的自然律還合用嗎?

馬偕醫學院學務長、專精於分子免疫學及基因工程學的張南驥教授指出,基督徒若回到上帝創造自然的律法來思考這些問題的本質,會有不一樣的眼光。

很多人會問:「加入順丁烯二酸的澱粉、基因改造的食物合不合上帝心意?」事實上,從創造的觀點來看,所有的化學物質都是受造之物;而基因改造技術中基因斷裂、複製、插入等原理其實本存在生物體內,關鍵差別在於人類使用這些物質、技術的原則與動機。

以順丁烯二酸為例,雖不是法定合法的添加物,但它其實「微量」存在於含有蘋果酸的蔬果中,如蘋果、葡萄等天然食物中,不至於影響健康,雖然有機化合物質本身不一定具有毒性,只有過量使用或添加才會帶來危害。但面對基因改造作物帶來的生態問題,及可能對人體的危害,如何有智慧的運用是人類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張南驥建議,人體應避開直接食用基因改造食品,例如大陸規定,進口黃豆的業者需要牌照,且不允許基改黃豆流入市面;而黃豆第三大進口國日本,則規定只將基改黃豆用於榨油、製作飼料。

      有機栽培比較接近上帝創造自然的法則。

車路墘教會牧師卓健誠根據聖經進一步指出,舊約中聖經明確區分「潔淨」、「不潔淨」之物,如血、自死的動物、無鱗無翅的魚、蝦蟹、駱駝、豬、兔等按照聖經是不能吃的,目的就是操練人的順服以及控制口慾。雖然現代人的飲食因環境、民族性、飼養動物方式不同,不見得完全符合聖經舊約,但鼓勵回到有機飲食觀念中,食用沒有太多加工、添加激素、農藥、基因改良成分的食物,以符合上帝的創造論。

以自創「低卡餐」的基督徒減重達人黃正宜強調,不食用加工品是重要原則之一,因為天然的食材才能幫助人有好的代謝。為了減重,她從零開始學習選擇食材、選擇商家、烹調方法,秉持去豬油、奶油、調味料等原則,最後研發兼具美味與健康的創意減肥餐。

她表示,現代人的飲食中存在太多文化、社會或口慾帶來的壞習慣,包括重口味、愛吃油炸物,再到天天外食等。但建立「新飲食運動」其實就跟維持信仰相同,最重要的是「態度」。若願意下定決心,提高健康的優先次序,花時間、精神克服困難並累積經驗,最後就能結出美好的果子。

台灣問題食品事件連環爆。      (製表/記者陳曉玫)

【實用資訊─食物掃毒App】

1.「Smile」App
Smile App由經濟部工業局所提供,可查詢哪些產品有符合食品GMP認證標準,透過二維條碼掃描,或輸入關鍵字搜尋產品名稱,買的時候相對也比較安心。

  • 開發單位:經濟部工業局
  • 價格:免費
  • 平台:支援 iOS 4.0以上、Android 2.2以上
  • 下載網址:iOS、Android

2.「塑化劑雷達」App
2011年發生的塑化劑事件搞得人心惶惶,堪稱台灣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之一。透過衛生署提供App,可查出有哪些產品受塑化劑污染,另外還有塑化劑相關新聞。

  • 開發單位:行政院衛生署
  • 價格:免費
  • 平台:支援 iOS 4.0以上、Android 2.1以上
  • 下載網址:iOS、Android

3.「食品法規查詢」(食品藥物管理局)App
買東西時翻開背後的成份說明表,上面往往列了一大堆讓人看不懂的添加物名稱,例如常見的「已二烯酸」,其實就是防腐劑,但除非是專業,否則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現在利用這款App就能查詢添加物的名稱和用途,以免不知不覺吃下一堆多餘的添加物。另外還有許多食品法規知識,對食品或餐飲業的人來說是不錯的參考資料。

4.「消費紅綠燈」App
「消費紅綠燈」把食品、藥品、化妝品三大類的消費資訊,分成四種燈號警示(綠燈、黃綠燈、黃燈、紅燈),以顯示該事件的影響程度。雖然這些消費資訊與大家生活息息相關,但一般人不可能三不五時就去查新聞,現在利用這款App,可以很快瞭解最近發生哪些食品、藥品、化妝品相關的消費資訊,是消費者應該要注意的。

(上述App參考資料來源/PunApp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