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齊柏林導演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榮獲今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照片提供/台灣阿布電影公司)

有人說,他用接近「上帝的視角」看見台灣;有人說,他是名符其實的飛行家與夢想家。

他是齊柏林,所拍攝的《看見台灣》幾乎成為近來最夯的話題。上映不到一個月票房便破億,這部創下多項紀錄的紀錄片更在拿下金馬獎那刻,邁向掌聲的巔峰。不僅行政院因著他的作品,成立專案小組;風景區甚至出現觀光飯店大量遭投訴的「看見台灣效應」。

然而對導演齊柏林而言,最令他感動的,卻是許多觀眾回饋,自己在看完電影後如何開始重視環保,如何意識自己「拿得太多,還得太少」。這份感動不是來自短暫的掌聲和社會關注,而是希望人們在「看見」以後,進一步深思:「那我該做甚麼?」

空拍20年 為所愛的土地放手一搏

「我只拍台灣,因為我跟台灣的土地談了一場戀愛。」─齊柏林

空中攝影師拍攝時還得半身暴露強風中,僅由一條安全繩繫住腰部,一邊指示飛行方向,一邊按下快門。      (照片提供/台灣阿布電影公司)

如果有人問起齊柏林:「是甚麼原因讓你有這樣的使命感?」答案,會是這股「戀愛的力量」。

熱愛飛行與攝影的齊柏林,進入國道新建工程局任職後,因緣際會獲得航空公司「贊助」,兼職空拍攝影師的他,開始了搭便機「飛閱」台灣的生活。在每小時飛行便要花掉三四個月薪水的年代,高昂的成本讓許多想從事空拍的攝影師卻步,這段經歷卻給了他絕無僅有的「機會」。

踏上飛機的那刻起,彷彿美夢成真一般,他暗自決定要以空中攝影成為一輩子的志業。自此不管高山巡邏、工程吊掛、蓋避難山屋,甚至護送往生病人回離島家鄉的政府公差,他都跟著上飛機。

然而,台灣的美景雖從高處一覽無遺,卻也看見難以掩飾的大規模破壞。在齊柏林空拍歲月將滿十年的時候,九二一地震像是一記震撼彈襲來。車籠埔斷層拍下滿目瘡痍的景象彷彿一道傷口,讓他油然而生一股決心。

他開始走遍校園,親口說出這些絕無僅有的空拍故事。沒想到,台下的年輕學子睡的睡、倒的倒,自此拍攝《看見台灣》的念頭才開始萌芽。

3年的賭注與戰役 換來整個世代的覺醒

莫拉克風災後的空中攝影照片。      (照片提供/台灣阿布電影公司)

然而在欠缺技術、攝影器材、飛行經費的情況下,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讓猶豫不決的齊柏林決定放手一搏。

「那是我第一次在拍照時,會因為眼前的景象而感到害怕。」空拍超過20年的齊柏林,如同身經百戰的士兵,卻從沒有像那天一樣,為著眼前的無奈流下眼淚。

於是他放棄3年後到手的退休俸,放下自己駕輕就熟的空拍攝影,將退休前的歲月完全投入拍攝作業,到美國從頭學起。在各種複雜因素挑戰下,長達3年的拍攝期間,齊柏林的每一趟飛行都像是一場未知的賭注。除了猜測高空天氣狀況、預估風向、承擔高昂成本,每次提前預備的飛行計畫,甚至因著天氣因素,連續好幾次賠本,空手而歸。

如紀錄片最後,由原聲合唱團小朋友親自爬上玉山主峰頂的場景,便是一行人在天未亮時,攝氏零度下在風口守候了近一個小時,得來不易的場景。

當時,馬彼得校長帶領所有孩子一起禱告,希望耗資幾十萬的一趟拍攝,不要前功盡棄,最後主峰上空的一股氣流使得雲霧散去,所有孩子得以攻頂。在一片低迷中,最後一幕像是齊柏林向台灣社會的喊話,透過原民孩子的〈拍手歌〉,讓「仰望上帝」的決心、活潑旋律,為台灣注入正向力量。

頂著金馬獎光環 下一步要深入校園

「我發現我的生活變環保了!」「我昨天幫5歲兒子洗澡時,他竟然要我別浪費水!」在肯定與關注隨著金馬獎加倍湧現同時,齊柏林周旋於更多的採訪、邀約中,但最令他銘記在心的不是掌聲,而是在電影散場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觀眾回饋。

「影片不可能為困境帶來全面性的改變,但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從『知道』開始,讓『愛台灣』不再是一種意識形態或選舉口號,而是真的以行動來表現的生活態度。」

抱著金馬獎座,齊柏林感謝機師、感謝配音師何國杰,感謝所有鼎力相助的人。希望把第一部執導作品的票房成績和得獎殊榮,成為真正影響人心、政府、企業的力量,進一步帶來改變。原本只打算等籌足經費再進行下一個拍攝計畫的他,因著意外的肯定,更堅定繼續為台灣冒險的決心。

面對部分影評指出《看見台灣》似乎只停留「視覺表面」,缺乏更深入探討敏感議題的勇氣,齊柏林則將這些回饋都化為下一步領人「認識台灣」的動力。在明年農曆年結束、電影正式下片後,他表示將走入校園,把改變的決心帶到台灣更多角落,「即使只是先有一點小小的改變,那都很好!」

我看見就留心思想;我看著就領了訓誨。─箴言24章32節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